酸涩的心声,不公的现实——《心声》解读与设计【我的解读】黄蓓佳用儿童的笔触,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学习这篇小说大量的心理描写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触动,精巧的情节映衬给学生以写作启迪,奇妙的双线结构会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主题,个性鲜明的人物会让学生懂得如何识人交友。一、细腻的心理描写李京京酸涩的心声之所以被我们了解,内心的渴望之所以传达,内心积压着的情感之所以宣泄,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课文中对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多,充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他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怀念乡下爷爷和妮儿的段落,少年心理活动描写得更加细腻、真切。当京京纠正赵小祯的错误时,同学们嘲笑他“妒忌”,他内心的委屈通过“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的想法形象地表现出来,非常切合孩子的心理。最后他朗读时的内心起伏,更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境况,让人感动。二、精巧的情节映衬小说以朗读《凡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凡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凡卡》,带出李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凡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凡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由凡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凡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最后“他心里在想……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凡卡》在李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李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三、奇妙的双线结构明线: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凡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不服气,他不仅自己努力练习,而且还去纠正被安排朗读的同学的错误。最后公开课时别人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凡卡》,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暗线:小说的另一个情节线索是李京京的家庭,他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很容易和《凡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朗读《凡卡》的原因。所以这段次要的情节线索是推动主要情节发展的动力。两者存在逻辑层次上的因果关系。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进行让学生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李京京父母不和,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环境因素造就了他的沉郁、倔强、认真的性格。他对乡下爷爷和小伙伴满怀真挚感情,总是沉湎在过去幸福快乐的生活中,借此逃避灰暗的现实;小说《凡卡》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要以此发泄心中的郁闷,所以他对朗读课文无比执着。老师以他嗓音不好为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既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又使他感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压抑。但是李京京又是一个善良自强的孩子,他并没有和老师同学反目成仇,而是一个人去努力;他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也不是因为忌妒,而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自己特别喜爱的小说。最后他终于得到机会,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寻求感情上的宣泄。课文对李京京的描写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程老师是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好胜心强,对工作很负责任。但她的做法需要引起所有从教者的思考。首先,公开课展现的是课堂的真实情况,让学生做充分的预习是可以的。但文中的程老师为上好公开课,不惜弄虚作假,挑选了优秀的学生按顺序举手,当李京京表达了想在公开课上读课文的愿望后,程老师因为对他的偏见,加上一心为了上好代表学校荣誉的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