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上教师该如何提问与评价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二中学覃炳良2012.6.25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达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提问要遵循使学生能够接受、符合学生现状的原则,且提问的形式要科学合理,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住一个“度”字。下面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所以教师的提问显得尤其必要,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克服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的一种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二、提问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1、提问的设置要有普遍性与代表性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但在我们很多课堂实况中,这种师生互动成了“乱动”或“不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数是提问设置不科学,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动起来。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向学生提问后走下讲台,开始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教室里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一些学生不会合作,只在那里听好生“主讲”;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此类情况,属于提问设置太难,素质稍差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普遍性与代表性。2、提问的设置要有层次性与量力性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先简后繁的阶梯式层层推进和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省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首先,有的课文本身的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不至于思维跳跃太大学生一下接受不了。其次,有的课文并不是由浅入深的构思,而且开头难以理解,后面却峰回路转。所以教师设计提问就要打破现有的序列,重新组成容易理解的序列。如《拿来主义》这一课,开头一部分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抛来”,学生难以理解。可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抓住学生容易理解的中心论点,从中间入手,扣紧“所以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设计提问“怎样来拿?”并借助“所以”来推断“为什么拿?”学生有了容易理解的“怎样拿”作为自己的知识铺垫,“为什么拿”的部分也就容易理解了。再次,有的文章难以看出由浅入深的序列,段落之间大致是一种并列关系,有不少的共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确立一个核心,以此来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的提问和教学序列。如朱自清的《春》中全文有五幅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都是抓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词语非常优美,历来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围绕品味语言这一重点,可按这样的思路设计提问:抓住最容易理解的“春花图”这一段,反复对比品位;接着利用品味到的“春花图”的语言知识,去描绘相似的景物,最后留下空白“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课后体会。总之,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既要考虑问题的深浅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