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反思北碚区柳荫小学陈志平故事一:邯郸学步学校订了很多教育教学专刊,其中《小学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教学》是我的最爱,其刊登的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给我很多启发,读到与平时教学中相关课例,总是要借用此案例进行教学尝试,觉得自我感觉还不错。看,这期刊登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文字实录,我们的教材也有这课,我可以模仿窦桂梅老师了。我照着窦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案,兴致勃勃走进课堂。教学第一课时品味不幸,孩子们与文本对话,师生、生生交流都很顺利,孩子们感受到小女孩的不幸:寒冷、恐惧、饥饿、孤独、痛苦。我暗自得意:模仿名师效果真不错!带着这样的认知,我步入课堂开始教学第二课时品味幸福。我照着窦桂梅老师一样出示一位同学读文后的批注:寒冷的夜晚,最冷,不是呼啸的北风饥饿的小女孩,怎能承受生命的沉重为什么,有家却流浪风中?为什么,人们忘记了同情?火柴燃尽,梦却在夜空为什么?天堂的路,没人肯送你一程?为什么?……并引导我班的孩子们也这样提出疑问,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我又出示了课文结尾的相关句子:火柴熄灭了,小女孩幸福地闭上了眼睛……人们看到一个小女孩冻死在墙角,她脸上放着光彩,嘴角露出微笑。企图引导孩子们提出关于幸福的问题,可是,没有孩子这样问,我只好强势地出示了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写小女孩死了是幸福呢?要求孩子们再读课文,找到小女孩感受到幸福的句子品味幸福。强势的结果带来的是孩子们被动学习,他们无法从文本中感受到小女孩的幸福,更不能体会到小女孩感到幸福的原因,我觉得教得累,孩子们都感到学得累。课后,我反思课堂教学,为什么窦老师的课不能迁移到我的课堂呢?是备课出了问题还是教学过程出现了问题?是对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吗?我苦苦思索,偶尔闪过一点想法,自己又将其推翻了。我知道模仿名师这条路行不通了,但是并不知道为什么行不通,我又应该走哪条路呢?案例分析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杨蔚老师曾这样分析过这一现象:“为什么名师的课不能复制?其一,名家对文本的解读与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其二,教学设计思路,教育理念不同;其三,学生学情不同。”普通老师学习名师课堂,纠结于教学细节、流程,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模仿、练习,此路不通成为必然。学习名师课堂学什么?只有学习支撑名师课堂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名师的语文学科立场、课程立场与学生立场,才能建构自己的课堂。故事二:花是种给别人看的2009年2月,我有幸成为了北碚区第四届后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培训中,有无数专家的讲座,有学员论坛,有教研员专业辅导,有校内校外、区内区外的教学观摩,有课例研究……工作与学习齐头并进,紧张而又充实。三月初,我又获得了进修的好机会:西南大学附小是我校的领雁学校,我和我校的几名老师到西大附小进修学习了一周,受益匪浅。返校后,又接到了指导老师廖静老师的电话,希望我准备一节语文课,四月到西大附小借班上课,进行课例研究。真是“鸭梨山大”呀!我选择了执教《花是种给别人看的》第二课时,在学校语文教研组的支持下,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在本校试教了三次,还是没有一点底气。这天,站在西南大学附小多功能室里,台上是我和孩子们,台下坐着进修学院、西附小、我校的领导、老师们。怎样上完这节课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自己砰砰的心跳声。紧接着,进修学院的廖静老师组织进行研讨交流西大附小的刘校长说:“三年级阅读教学应该按照文本的表达顺序进行,不要增加孩子阅读的难度……”曾祥凤老师说:“怎样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怎样想象这两个词语表现的不同画面?可以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西大附小的语文老师们无私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我重新建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当我理清思路,将我的理解,设计流程说出来后,西大附小的老师们鼓励我:“你理解能力很强,消化吸收快,下午就这样上课!”中午,我在西大附小的教师办公室静静地备课,操作教学PPT,反复熟悉内化教案。下午再上课时,心中仍很紧张,但明白自己教了什么。当进行读写结合教学时,孩子们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