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零丁洋教学目标: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美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一、导入示例。《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三、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一)范读。(采用多媒体画面配乐朗诵。学生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二)指导学生朗读。1、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诗,大家评议(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两句要节奏放慢但要大声。)2、全班齐读四首古诗。四、看注解,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学生边看注解,边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投影出示补充注解,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选拔。干戈:古代兵器。寥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年。身世:个人的遭遇命运。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汗青:史册。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五、把握全诗意思。(一)总体把握: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明确: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时间)(二)具体把握:小组讨论交流,组织班级交流。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以薄落的兵力与袁军苦战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1、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生:“辛苦”、“寥落”。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生:作者辛辛苦苦奋斗,却没有改变南宋王朝的命运。师:是啊,起兵抗元之后,文天祥竭尽全力,苦苦支撑,可是国家却危在旦夕,自己也身陷敌手。想到这些,作者不禁悲从中来!2、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