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我们都知道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学生最简单把表面积的第1页共53页计算和体积搞混。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便于今后能清楚辨析解题我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实行了“提纲挈领,层层深化”的方法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所谓“提纲挈领,层层深化”就是精讲精炼,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逐步驾驭并形成技能的过程。一、理解概念三步走学生之所以在今后解决问题或运算过程中会让表面积和体积“打架”,其中最主要的缘由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因此理解概念是计算之源。第2页共53页1、初步感知概念提问:“看到表面积一词,同学们就字面意思,说说你对表面积是怎样理解的呢?”让学生探讨自己想法,理解表面积它首先是个面积;其次它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就长方体和正方体来说它就是6个面面积之和。2、详细理解概念摸:拿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说说它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说:在一个长方体鞋盒外面包了一层包装纸,接头忽视不计,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为什么?;第3页共53页想: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3、深刻明确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面积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面积之和。二、驾驭计算三要素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驾驭表面积计算的基础。长方体有3组对面相等,正方体6个面全相等,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归纳出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自然记忆深刻。2、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是驾驭表面积计算的精髓。前面我们为什么要花很久去理解概念?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理解的表面第4页共53页积的内涵,除了常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即便以后遇上各种“变式”的(无盖的,少2个面的等状况)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了。3、积累生活阅历是驾驭表面积计算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健全,许多习题还依靠直观物体或模型来构建表像。因此老师要设计各种典型的习题让学生去看实物、做模型画草图,学生感知的阅历丰富了,题意理解了,今后解决问题还能有什么困难呢。《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第5页共53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相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相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相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觉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简单的,特殊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实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肯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识》这一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6页共53页1、关注学生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态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学问。然后依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相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视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视察,站着视察,再换个角读视察,学生在视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相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第7页共53页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觉长方风光、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探讨沟通中很快发觉了长方体的许多特征,我想这样发觉的特征学生确定印象深刻。3、注意学问的条理性,培育学生有条理地探讨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探讨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探讨,学生对于探讨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探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