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关于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它原是配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是长短句,但全篇的字数是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关于词牌:最初是特定的曲调名称,后来成了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古词牌有《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念奴娇》《如梦令》《望江南》、、、、、、词牌只是词体格式,与内容无关,因此词还有它的题目。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词的题与内容有关的。关于意象:“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关于意境: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背景简介: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但同时,国民党右派阴谋篡夺革命领导权,共产党人陈独秀也认为革命应由资产阶级领导。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由对中国革命的思虑所引发出来的激情,写下这首词。词的上下阕分别有一个统领各阕的字眼是什么?引出的内容又是什么?上阕是“看”,引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下下阕是“忆”,引出往昔生活不平凡的岁月。1、提问: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问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上阕的问是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世界,思绪万千,情不自禁地发问。承上启下道出诗人的壮志雄心,表现他的博大胸怀。下阕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整首词表达了诗人为了改变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提诗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那么诗人笔下的秋景有哪些?都有什么特点?明确: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整个秋景背景宽阔,色彩艳丽。江上静中有动,生机勃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秋思》)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红楼梦》)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不一样?明确:诗言志,古人笔下的秋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的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2、比较阅读毛泽东和陆游同题的词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解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乐观的,无私的,而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至死不渝。这皆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毛泽东是一个具有宽广胸怀的革命家,乐观又无私。陆游是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抗金收复失地为自己的使命,但却不得志,尽管如此,他却没改变过自己的志向,所以他笔下的梅花愁苦、寂寞又孤芳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