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一、背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尊孔复古逆流到处泛滥。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二、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三、代表人物:陈独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表《敬告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李大钊:(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还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胡适:(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发表我国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四、两面旗帜: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五、主要阵地:《新青年》。六、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传播马克思主义。七、评价:(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意义: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八、中国近代化1、中国近代化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化、民主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2、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四个运动的最大贡献各是: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四个运动的共同作用是:都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中国近代化的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而出新。4、中国近代化的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1)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它不仅是一场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2)18世纪兴起的启蒙思想运动: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地发展,动摇了封建统治,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3)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具有相同之处:他们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宣扬了资产阶级思想。(4)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时间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启蒙运动兴起于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地点不同: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法国;内容不同: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反对专制,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强调人权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