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复习学案编制:九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王锦芳初审:定审:课题19鱼我所欲也《孟子》课时第一、二课时课型复习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正确流畅地背诵课文。2、了解孟子的思想主张,能力目标:品味《孟子》的语言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活动一、朗读课文活动二、背记重点词义及句子的意思。活动三、识记课文常识活动四、课堂检测。(一)1、掌握重点词语。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通“”,(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答案:(1)辟避躲避(2)辩辨辨别(3)得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与欤语气助词(4)乡向从前一词多义(1)与呼尔而与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于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故不为苟得也()(3)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答案:(1)给/语气助词,通“欤”(2)比/对于(3)取得/通“德”,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4)为了/采用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2)一箪食,一豆羮古义:今义:豆子(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古代的一种计时的器具(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答案:(1)能够用来(2)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3)古代的一种量器(4)益处词类活用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用作名词,)答案: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2、翻译重点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译: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译: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他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使它不丢失罢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乡(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译: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译:这种行为不是可以停止了吗?此之谓失其本心。译:(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二)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2.请就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本段主要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首先举穷者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赞扬舍生守义之人;然后,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批评了见利忘义之人;最后,指出“见利忘义”之人已“失其本心”,总结全文。3.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来说明什么道理?说明利益与名声等好的事物不能同时都得到,不能既要这种好处又要那种好处。4.第一段中的两个反问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有什么作用?用反问句强调事上有的东西比生重要,有的东西比死更令人厌恶,暗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将失去准则,作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因此,这样反问有警醒人心的作用。5.在作者看来“贤者”有怎样的特点?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强势所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6.古语有“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这广为人知的名言,它给人以怎样的教益?做人要有自强的精神,有尊严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