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以四十四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2.后期: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宰相武元衡),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另著有《白氏长庆集》•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中唐诗歌流派•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用古乐府名称•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政的作用•诗人:白居易、元稹等•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马嵬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杨妃专宠•马嵬兵变•玄宗思念•仙境出现•寄物传情•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恨之内因表现杨贵妃貌美的句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动作描写,对比手法“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她的凄美、哀怨清平调三首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这组诗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的句子:•“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汉皇重色思倾国•重德思贤才•思倾国,果倾国矣!•揭示故事的悲剧因素•提纲挈领,统领全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杨玉环入宫的史实•16岁→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王妃•21岁→见玄宗为女道士•27岁→册为贵妃•龙池(李商隐)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赐浴”、“侍宴”、“三千宠爱在一身”——人之常情•“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失度荒唐•“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艺术夸张•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杨家显贵•父亲→齐国公•母亲→凉国夫人•哥哥→殿中少监•堂哥杨国忠→右丞相•大姐→韩国夫人•三姐→虢国夫人•八姐→秦国夫人杨家显贵•京城歌谣:•“生女勿酸悲,生男勿喜欢”“男不封候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广宁公主金步摇•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恨之直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描写安史之乱到来情景•概括、简洁•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关键的情节,此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悲剧•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