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总结(2007---2008年第二学期)人文学部刘爱玲本学期按照人文学部的安排,我承担了教育系07级学前教育(1).(2)班,机电系07级供用电、07应用电子、07级矿山机电、07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班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技巧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的内容则更为重要。我们力求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有关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一、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我们把教材里第八章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第九章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合并为一章。第三章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中的一部分、第十章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合二为一。依据:(1)课时少,教学内容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共十八个课时,而教材里安排了十一章的内容,也就是说要用九次课去完成十一部分内容,课时数和教学内容是有矛盾的,调整以后在内容的把握上更有利于我们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2)合并的这些章节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关联性、一致性。如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被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做人员非法剥夺公民正当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接严重的,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由此可见这些内容放在一起是合适的。我们优化组合教材的这些内容,使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讲解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比如为什么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却又规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得信教的问题。二、为了使教学具有说服力和实效性,我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学习的经验证明,提出问题往往比回答问题更难,不要结论在前更不要先入为主。比如讲到民族问题的那一章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写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桩民族矛盾、民族冲突和民族问题。谈谈你对这些事件的感受和看法。好多同学写了西藏的打、砸、抢、烧事件。对此我立即召开了一次课堂讨论会,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个观点值得注意:其一,有好多同学认为3.14事件是民族问题,其二,有些同学认为党和政府对藏独分子一味的迁就和忍让是不利于解决好3.14事件的。我们知道这门课程是政策性、导向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胡锦涛总书记在4.12的讲话中明确表示:“3.14既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更不是人权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与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关系的问题。我们必须使学生了解到3.14事件并不是针对哪一个民族,受害的群众有回族,汉族也有藏族。被烧毁的商铺也是如此。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如何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使学生对当代社会发生的现实问题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三、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加大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注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这门课程,其教学目的就在于使我们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和民族问题有关的宗教问题。换句话说,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就是让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发展及其伟大意义,认识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及其由来,民族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以及怎样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另一方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国情、省情、民情,认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要解决好民族和民族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体措施。通过课堂教学,我们要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民族观的教育,加大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从而提高我们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工作,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人文学部刘爱玲2008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