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训练灵感思维的方法四矿学校秦辉华通常在写作教学中,往往偏重从人的逻辑思维角度来谈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不过,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能只限于逻辑思维一途;学生作文时立意布局的构设,情意的酝酿,乃至遣字造句,往往不只是归功于逻辑思维。换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还须开发学生的其他思维形式,尤其是灵感思维。灵感是一种思维形式,它不同于逻辑思维。它是实际存在。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称其为“神理凑合”。王士祯刚称之为“兴会”,灵感来时是“兴会神到”,并具“兴会超妙”、“神韵天然”的特点。叶燮在《原诗.内篇》中称其为“触兴”,并说:“当其有所触兴起也,其意、其辞、其句劈空而起,皆自无易有,随在取之于心,出而为惰、为景、为事”。朱自清则清浅地把它喻为“心头一动”。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回忆《凤凰涅般》一诗创作时灵感袭来的情景--“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诗的后半意趣又袭来了,伏在枕头上用铅笔只是火速地写,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连牙关都在打颤,就那样把首奇怪的诗写出来了。散文作家杨朔1961年秋秋天在北戴河海滨观潮时,望着那潮的涨落,云的飘飞,浪的翻卷与“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的景象,触发起灵感,脑门里一亮,孕育了后来的抒情散文《雪浪花》。普希金在抒情诗《秋》中用诗的语言描述自己获得灵感时的状态:“我常常忘记世界--在甜的静谧中,/幻想使我酣眠。/这时诗歌开始苏醒:/灵魂洋溢着抒情的激动,/它颤抖,响动,探索,象在梦中,/最终倾泻出自由的表现来--/…于是指忙着抓笔,笔忙着就纸,/刹那间--诗句就源源不断涌出…”这古今中外的许多写作实例,都证明着灵感思维的实际存在。对这种异科常态的思维形式,写作教学中不应忽视,相反应予重视。教师应努力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1)心理学的科学知识不少学生不知灵感为何物。它看不见摸不到,说起来也很玄乎。因而博览群书类的学生在读到了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与柏拉图著作后,认为灵感是“神的诏语”,是天才所赋有的。它是常人,尤其是普通中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受“神秘论”,“天才论”的影响,返顾自己写作上所以差劲,就归之于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种天才的心灵秉质,或老天、神灵没有给自己灵感。对这种讹见必须拨正澄清,给学生以科学的观念。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1980年7月在《善于形象思维问题的一封信》中指出:灵感是人类思维中的又一种形态,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人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写作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新意;科研中缺乏这种思维,就难以有创造。以后,钱学森在《关于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对灵感作了进一步的科学探讨:“假如一个很难的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灵感”。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灵感思维,须对学生就灵感作这样的科学解释。并告诉学生,这种潜意识里的“加工”过程,是人人都有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客观进行着的(只是自己不一定清醒意识到它),而并非是天才者才有,更非是什么神授的。灵感思维的发生,不同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生。灵感思维的发生与进行很特别,它是一种奇特的突发性的心理现象。灵感的迸发,是发生在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相互撞击与沟通时。潜意识层与显意识层一旦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两都突然接通,也即“神理凑合”,就会“心头一亮”,“神理相缺,或文思泉涌,或异想天开。这“撞击”、“沟通”、“联系”,就是灵感思维的迸发,这“异想天开”或“文思泉涌”,就是灵感思维的产物与结果。学生在懂得关于灵感思维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后,会进一步破除对灵感的思维的神秘感和天才观,进而树立信心,却努力开发自己的灵感思维。(2)启迪学生灵感思维,须让学生了解把握灵感思维的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顿悟性、机遇性、偶然性的特点显意识层里的冥若想与潜意识层里的“加工来加去”,两都何时沟爱,是不得而知的。但一当沟通,灵感随即迸发。这迸发是出其不意,倏忽而至的,不求自得的。姜夔在《诗集自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