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备课心得当前有些教师对备课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方面,备课就是写教案;另一方面,备课是不得已要完成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备课已沦落为中小学教师工作中的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教师不甚了解备课的多种含义。深刻了解备课的新含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一)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开放的复杂系统。要使这个系统产生整体系统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简单相加的系统,即要使教学的整体作用大于其构成要素的作用之和,就务必要在备课上下足工夫。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让学习者惊喜,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备课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基于此,备课的政策也有所不同,年轻教师要“备详案”,经验丰富的教师便可以“备简案”或可以是“零教案”。很显然,这是对备课的误解。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提到内化,人们更多强调的是让学生来内化,教师是否内化了教学内容或者能不能内化教学内容没有受到重视。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知识的奴隶,只能是“传声筒”。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自身与客观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教师对知识的活化却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知识的存在状态是静止的,僵硬的,没有感情的。具体化就是让静止的、僵硬的和没有感情的知识变得动态、鲜活和充满感情。知识的具体化、活化是教师想象力充分释放,创造力充分展现的过程。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三)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直指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和谐发展的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传统意义上只注重“写教案”的备课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