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看似简洁,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第1页共22页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相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相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视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学问必需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需的经验,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意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状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详细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第2页共22页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依据阅历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学问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精确。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2一、在实践中感知第3页共22页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打算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验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驾驭了发觉相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育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第4页共22页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干脆阅历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学问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学问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传统教学中相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纳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第5页共22页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峻脱节。《克和千克的相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阅历。所以在“克的相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事。“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视察、耳朵倾听、脑子思索、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第6页共22页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验、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相识》教学反思3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亲密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干脆的感性相识。同时培育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力和学习实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依据小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