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新课标提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那什么是创新精神?它是指以探究精神为基础,以积极进取精神为动力,以“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为外显行为特征的最佳心理状态。而创新教育是教育者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出学生意识,思维与脑力活动到实践活动外显行为的切入点,从理论到实践,在从实践到理论的全过程进行教育,把空谈变为实在的,可操作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给学生,加以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国家所需要的人。新课标主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自主创新”教法的运用,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因此,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一、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现代创造教学观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应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体育教学更是如此,它的特点是教师如何启发诱导学生自觉地练,并逐渐提高其技能技巧,增强学生的体质。如,教学“蹲踞式跳远”,教师只能是恰到好处地讲解示范,绝不能以讲代练。要给学生以充分地训练、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掌握技能技巧。这时,教师要借身边的实例,典型学生的示范,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优美的动作形象,启发积极思维,运用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最佳时机进行讲解示范,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扎实训练.二、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伴随着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尝试、实践、创新活动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学习体育怀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的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并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内心体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认知水平低,在感知事物时,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他们注意力不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那些直观的、与他们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容易被感知的内容最容易吸引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室引发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例如在学习双脚跳跃双脚落地这一技能时,我首先用“同学们,今天刘老师带大家去秋游”的语言调动学生玩的积极性,然后用开汽车(教师:车头:学生:车厢)带领学生作螺旋形炮的联系来完成准备任务。接着通过绳操让学生练习跳跃,在学生跳得兴高采烈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现在到了池塘边你们想象一下,都能看到什么?”“小鱼。”“小青蛙。”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于是我请学生来模仿小青蛙蹦跳的动作,每个学生都模仿得非常认真。我接着说:“小青蛙很淘气,它想到荷叶上去玩耍,你们能用自己手中的绳子帮小青蛙在池塘摆成各种各样的荷叶吗?”学生们再次被我的问题所吸引,很快将绳子码放成各样形状,我请同学们做小青蛙,利用摆好的“荷叶”作跳跃练习,同时提出“跳跃时要轻轻落地”的要求,这是学生不但热情高涨,而且动作做得也比较规范,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练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练习在欢乐中进行着,学生们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