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魏武诗歌小笺VIP免费

魏武诗歌小笺_第1页
1/2
魏武诗歌小笺_第2页
2/2
魏武诗歌小笺——《观沧海》浅释魏武帝曹操,字孟得,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建都许昌,身为丞相的曹操,以自己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肖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5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弟兄,并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12年(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大军北征乌桓,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次年挥师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其子丕称帝后谥号武帝。善诗歌,留给后人的有《步出厦门行》、《蒿里行》诸篇。曹操善于用乐府诗体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农民的苦难也有所反映。一、《观沧海》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诗作中的名篇,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剿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呰,登碣石山,他铁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以豪爽侠义之笔,以古人前所未有的情怀,写下了这首千古不磨的壮丽诗章。二、《观沧海》是抒发豪情壮志的历史名篇《观沧海》一诗,通过写沧海,寄托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而又宏伟的抱负。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他北征乌桓途中。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11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汉民10余万户。同年袁绍之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我北方边境,致使曹操不得不在建安12年,毅然决定北上征剿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最终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巩固了北方,所以第二年曹操才能挥戈南下,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前后事件联系起来,可以看出,讨伐乌桓是曹操进行的重要征战。《观沧海》就是北征乌桓途中曹操登碣石山触景生情而作的。大战在即,作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曹操的心情就如同眼前的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意境广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拍即合的,让人读其诗,如见其人。三、《观沧海》内容浅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登山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没有直接写人,但人却在其中,让读者仿佛看到诗人登山的勃勃英姿,(“碣石”在河北乐亭县西南,面对渤海)“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有“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耸峙六句“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是曹操站在山上从下往上看沧海的情形,“何”当多讲,“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晃的样子,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是曹操刚登上山顶时观海的第一印象。“耸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两句诗的意思是:茫茫大海,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耸立海心。作者站在山上观海,第一眼就看到大海全景,所以诗人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许多情趣等着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阵萧瑟的秋风,突然使大海涌起了滔天波浪,令人觉得惊叹不已。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就此停笔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面对这迷人额海上风光,诗人展开了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天地无际,实在壮观极了。“星汉”指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向西方落了下去,好像是从海量升起,又落进大海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其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像发源于大海一样,虽是夸张却不落俗套。太阳、月亮和银河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曹操这种博大的思想境界在古人众多诗篇中的确是相当罕见的。总之,《观沧海》全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之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魏武诗歌小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