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边的日常生活审美在大学的最后一学期中学习了美学这门课程,稍微了解了一点关于美学的理论知识,因此从这点理论知识出发,谈谈对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审美的理解。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提到“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所充满。如是观之,在大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之中,“美的幽灵”便无所不在——外套和包包、高脚杯和盛酒瓶、桌椅和床具、电话和电视、手机和计算机住宅和汽车、霓虹灯和广告牌——都显示出审美泛化的力量,当代设计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就连人的身体,也难逃大众化审美设计的捕捉,从美发、美容、美甲再到美体都是如此。可见,在当代文化中,审美消费可以实现在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极致状态。但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是让美学庸俗化,美学从来不是教人如何梳妆、打扮、抹口红的作为一门学科,美学当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各种现象的浅层和表面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层次,但它同时也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感性的现象。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不能庸俗化,它是研究学理性问题的,不是一门指导人们如何获取感官享受的庸俗化科学。但是,美学的学理研究也必须面对现实的时尚,必须能够指导具体的审美活动,指导人们的梳妆、打扮、抹口红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欣赏。美学的原理必须与审美现象相适应,必须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的关注是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虽然不像艺术中那么专门,那么自觉,显得比较零散、随意和偶然,但却是原生态的,而且音乐、绘画、舞蹈等本身就起源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通俗的文学艺术与文化现象,也常常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的姿态,给最广大的民众带来审美的享受,诸如家居的装潢、环境的绿化、小礼品的包装以及一些人的打扮装饰等等,都在显露出艺术化、审美化的追求,这是任何精英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随着网络传媒的迅速发展,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趣味获得了迅速的传播和交流,为日常生活的艺术化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审美就是女生对自己穿着以及装扮的审美因为审美的眼光以及角度不同,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各种风格的穿着及搭配出现,但是无论是哪种风格,要让大家承认其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着装打扮给我们的感觉都是舒服的,和谐的,甚至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了,除了这些外在的美之外,当有几个年轻有活力的女孩一起出现时,人们的目光总会被吸引,到不一定是因为长的好看,更重要的是她们表现出来的这种活力和青春其实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美的感觉。这种美升华提炼一下是不是也可以称之为一种艺术呢艺术往往被视为神圣的、崇高的、超凡出尘的,这就是所谓的“高于生活”。但是我们并不能以单纯的感官快适取代美感,这会导致美学的庸俗化和泛化,首先我们应该将审美的愉快与感官的享乐区别开来。审美的心灵在体验中通过情理统一净化情色、狭隘的功利和纯粹的技术,并使其内涵得到升华。庸俗化的审美倾向对于穷奢极欲的生理的满足,永远不能上升到审美享受的境界。那种将感官的快适等同于美感的做法,显然是违背美学常识的。物质享乐的欲求只有在与精神相关联时,才可能具有审美的价值。因此,审美活动永远不能停留在视听感官的层面上,视听的魅力最终要感动心灵,必须实现眼与心、耳与心的贯通。孤立地讲“眼睛的美学”、“耳朵的美学”,将视听感觉与心灵割裂开来的做法无疑是不当的。审美活动最早起源于修饰,修饰与爱美密切地关联着,但如果修饰的目的仅仅停留在视觉的生理快感效果上,显然还不是审美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享乐是多层次的,审美愉悦也是一种享乐。但审美愉悦是感官享乐和精神享乐的统一而且只有实现了感官与精神愉悦的统一,感官的快适才可能是审美的愉悦。康德认为真和善是有自己独立地盘的,而美没有自己独立的地盘,实际上也就是说,审美的领域是没有限制的。任何对象都可以进入审美的领域,获得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