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堂教学设计编写时间:2015年4月1日巴彦农场中学学科语文授课时间设计者邹继荣授课班级七(3)教授者邹继荣课题《孙权劝学》(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型新授课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2.积累文言知识及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对话揣摩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等。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情感目标1、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对自己的成长意义重大;敦促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2、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教学重点1.通过多次朗读,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进而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资源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一、试背诵全文。二、复述课文课文概括情节(根据课文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三、问题探究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明确: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①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反问句,语重心长,语气言辞殷切。重读强调。)④这一段,孙权饱含关怀、苦口婆心的劝告吕蒙,孙权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生互动学生理解内化批注积累明确:孙权,爱惜人才,好学,关爱部下,善劝。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吕蒙是一个什么性格特点的人?明确: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明确:坦诚、豪爽、知过能改、肯于努力学习、能虚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批注积累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调整与思考教学过程设计心听取意见;才干谋略大有长进。4、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从中大可以看出鲁肃是个怎样的人?明确: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吕蒙判若两人。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明确: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折服,敬才,爱才。侧面表现吕蒙的进步之大。明确:鲁肃,论职位、论才能都高于吕蒙,爱才、敬才、有礼。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明确: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6、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7、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明确: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四、练习:1.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