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回报》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读促讲,在读中感悟。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的教学应注重读,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一.激情导入。同学们,这节是语文课,老师首先来做一个调查,你们现在几岁了?(学生回答有的9岁,有的10岁。)那在你们这个年龄你们都在做什么呀?看来同学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呀!同学们,当你们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当你们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当你们在品尝美味食物的时候,当你们在摆弄有趣玩具的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孩子却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了送报的生涯。送报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工作,可小男孩用真情送报赢得了大家的回报。小男孩究竟是怎样用真情送报的?又得到了哪些回报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5课《真情的回报》。板书课题。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1.齐读课题。2.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生字,并充分认读生字。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字组词。(对于组出好词的学生,我及时给予表扬。)4.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一: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个小男孩送报纸得到一辆崭新自行车的事。学生二: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个小男孩送报纸得到订户们信任的事。学生三: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个小男孩送报纸送得好,订户们送他自行车的事。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一个9岁的小男孩为了帮家里挣钱,去报社送报,由于他认真工作,真情付出得到订户们回报的故事。三.深入理解感悟课文。1.教师: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是用真情送报的?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学生一:我从第二自然段的“一开始,我把装满报纸的大口袋挂在车把上推车送报。”可以看出作者用真情送报。学生二:我从第三段看出来的。“爸爸无力偿还债务,不得不卖了我的自行车。于是,我只能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送报了。”学生三:老师我觉得从第七段最能看出作者是用真情送报的。教师:对,那你读给大家听。2.感悟真情,学习第七自然段。(1)学生读第七段。(2)教师:从这段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我发现绝活加上了双引号“”。教师:那谁来说说绝活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一:绝活就是很难做的事。学生二:绝活就是自己的强项。学生三:绝活就是很特殊的本领。教师总结:绝活就是不一般的技能和本领。那文中的绝活为什么加双引号呢?再读读这句话。学生一:依旧下车把报纸放进每家门口,下雨下雪天,依旧下车把报纸放进门里。学生二:老师,作者送报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放”字。教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现在老师想找两名同学来演示一下“扔”和“放”,谁想来呀?其他同学仔细看,这两个动作给你的感觉一样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异常活跃。演示结束,学生纷纷发言。教师:从“放”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项工作什么态度?学生一:可以看出作者工作认真负责。学生二:可以看出作者能时时为订户着想。教师:大家说得真好(3)教师:再读这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两个依旧。教师:依旧是什么意思呀?学生一:按照旧的方法做。学生二:以前怎样做现在就怎样做。教师总结:同学们,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不论是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还是骑上崭新的自行车,作者都在始终如一地认真工作,这正是诚实劳动的表现。(板书——诚实的劳动)。3.体会回报。过渡语:同学们,作者如此诚实劳动又得到了那些回报呢?让我们回过头来自由读2---6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一下。4.学习第三段。(不得不)过渡语:同学们,作者认真工作,诚实劳动,订户不但推荐新订户给他,还会给他小费,这已经解决了他生活困难的问题,可为什么还送给他一辆自行车呢?教师:正是这些原因所以订户送他一辆自行车。那现在我们来看黑板上的这句话。(出示“爸爸无力偿还债务,不得不卖了我的自行车。)齐读这句话,说说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卖了我的自行车教师:对,像这样连续否定了两次的句子叫做双重否定句。你能把“不得不”换成和它意思接近的词来说这句话吗?教师:我们说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文中还有一个这样的句子。谁找到了?学生:“9岁那年,我不得不帮家里挣钱。”教师:谁能用“不得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