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构建主体教学策略的探讨河东实验小学内容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后,小学一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应采用主体教学策略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后,小学一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程,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内容更加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具有开放性、活动性。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呢?我认为应采用主体教学模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二理论依据主体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得到全面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期望学生作为统一的有机体在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中认知领域包括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情意领域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世界观、人生观等;动作技能包括各种技能技巧。这样主体教学目标就包括了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和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如在《我和小伙伴》一课中,认知掌握目标是喜欢和小伙伴交往,能体验到交往的快乐,知道朋友多,快乐多。技能达成目标是能够处理与小伙伴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发展目标是体会与小伙伴交往要互相尊重、友爱、公平,给学生渗透一些双赢的观念。构建主体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是要树立学生主体观,教师要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力求服务到位。三构建主体教学模式的策略(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构建充分发挥主体性的教学设计。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构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是构建主体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如《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中,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境让学生讨论,应如何做,并学生到前面表演。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2.从现代社会实际中选取材料。如在讲《我会好好吃》一课中,我在班内进行了现场调查。1你喜欢吃去麦当劳肯德基吃饭吗?2你每次花多少钱呢?3平均每周去几次?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同学经常去麦当劳或肯得基吃快餐,于是我在班内开展一次讨论,题目是“我们应不应该吃洋快餐”,在这场辩论会中,正反方同学各抒己见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洋快餐可以吃但不能经常吃,因为1、同学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它不利于我们均衡的吸收营养健康成长;2、我们应从小养成节约的习惯,钱是父母辛苦挣来的,应该学会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3、省下这些钱我们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像这样的学习材料,可以很好地达到主体教学的三大教学目标,可谓一举多得。3.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提供学习材料,把准了教学的起点,这是最省时高效的教学设计。如我在讲《家人的爱》第二课时时,引导学生讲讲家长没有满足自己要求的事情,就此让大家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家长这么做是爱吗?”让学生认识到:家人用他们的爱在呵护着我们的健康成长,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对我们的爱,严格的要求我们是为了帮助我们改正缺点分辨是非,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它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