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后的感悟涂文新为了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上好一节课,每天都忙碌而又紧张的生活着、工作着。如今一切又趋于平静,但当自己回首这段历程时,发现自己收获很多。首先是怎样用教材教材,就是讲授内容、知识的材料,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教学互动的桥梁。“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使用当作一种手段,通过灵活多样的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它区别于“教”教材,“教”教材就是把掌握教材当作目的。在以前的教学中过于重教材,很少去用教材,即使用教材,也只是略微一些小的调整,总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教学任务,对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够,更不用说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了,因此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学生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但这次整个赛课过程,让我有了一次认真去读教材、用教材的机会,感受深刻。第一、用好教材应该先读懂教材读懂教材,这是“用”好教材的前提。但在以前的上课中很少去读教材,即使读也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总是先看一遍教材上大概有哪些内容,然后就是翻阅教案,看看以怎样的顺序上完这些内容,忽视对教材的理解。然而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新课程教材,它一方面是继承了新课程前的一些内容,但另一方面是更换或增添了许多新知识,并且和不断发展着的现实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如果不仔细研读,连自己都弄不明白,怎能谈得上用“一条不断流动的水”授予学生呢?所以教师应该学会读懂教材。就《集体事,我应该做》一课,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静止的生活中的一些图片、画面,如果仅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很难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概念。这时教师就要认真读,读教材的编写意图、设计目的。不难看出,编者这一课的目的是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作为集体中一员为集体做了那些事,尽了职责没有。因此,读懂不仅指理解某单元某课题的课文内容,而是在理解某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住课文内容内在的逻辑联系及由此体现出的教学目的。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做到“用”教材时轻松自如、游刃有余。第二、用好教材应该把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把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是“用”好教材的基本保证。所以,教学时要把生活和教材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加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等。第三、用教材要善于整合教材内容善于整合教材内容,这是“用”好教材的关键。作为课改后新编的教材,虽然从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也加入了很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内容,但作为新事物,仍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要在教材原有内容上加以丰富拓展或进行压缩。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在保证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教师既要为学生节省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内容进行压缩,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对知识进行拓展。而整合教材的最高明之处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来说,教材仅是基本的重要的资源但绝不是唯一的资源。“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关于这一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实践的项目。其次是怎样关注学生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人,更是学校、课堂、学习的主人,需要引导、提升,同时又具有潜能,要开发。但在教学中教师对“内容”的重视远远超过对活生生的“学生”的重视。有时候,我们花了大量的力气和精力去努力教学生,却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关注学生,我觉得可以从学生的“前在”、学生的“潜在”和学生的“差异”入手。1、关注学生的前在和潜在,找到教学的起点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改也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强调课程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确立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