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启蒙说课稿刘元琼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难忘的启蒙》是人教版第十册第四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课是一篇回忆启蒙老师的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设计。因而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标:基础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二)能力训练点(1)继续指导学生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开去,即联想自己的小学生活实际。(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激发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要勤勉,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四)美育渗透点:从作者以美好的心态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真诚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难点:从"抗日讲演比赛"和"抵制日语课"两件事中理解启蒙老师的爱国品质。领悟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二、说教法、学法教师思考: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情节贴切近学生生活,情感纯真质朴。但于平易之中引发着读者的思考,感动着读者的心灵。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读书,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探究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1.自主探究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2.情境教学法崔峦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课堂上,我会引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的感受,体会文章朴素的情感。三、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寒假中我走访了母校,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当我踏进熟悉的校门,看着熟悉的操场,走入熟悉的教室,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又历历在目,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此时此刻我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就在那一瞬间,我想到了一首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好吗?2、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从这首歌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师:同学们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其实,像我一样对启蒙老师不能忘怀的人还有很多。北大教授沙健孙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不同的是,他把感激写成了文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沙老的这篇《难忘的启蒙》。(板书课题)3、由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什么是启蒙?为什么是难忘的启蒙?)确定本节课探究的主要问题。(二)初读感悟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中,看看自己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作上记号。2、师:你感受到启蒙老师们具有怎样的品质?(三)精读品味1、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诵读,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想,可以圈圈、画画、作旁注,在旁边写写心得。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进行有感情地朗读。(1)热爱祖国(抗日演讲比赛)A生读--B师引导: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很近,只有二百来米专门放哨残忍地虐杀勇敢无限的敬佩)C有感情地朗读。(要知道,这件事一旦被日本侵略者发现,那些老师就可能人头落地。老师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吗?但为了在孩子们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他们显然已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啊!让我们包含深情地读读。)宽严之间只有对一门课,老师们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A生读--B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宽严间,你领悟到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