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式分解说课稿李珊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五章第四节《因式分解》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部分来说这一节课,其中,教学过程分为:设置问题,以趣激情;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初步应用,巩固新知;范例教学,练习反馈;知识整理,归纳小结和作业布置六部分;整个过程是先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然后再回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一、教材分析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它是学习分式的基础,在代数式的运算、解方程、函数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原理,而且又为后面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②掌握从整式乘法得出因式分解的方法.(2)能力目标:①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②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观点.3、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是学习整个因式分解的关键,而学生由整式乘法到因式分解的变形是一个逆向思维.在前面整式乘法的较长时间的学习里,造成思维定势,容易产生“倒摄抑制”作用,阻碍学生新概念的形成.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1教学的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教学的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整式乘法的一系列法则来解决因式分解的各种问题.二、教法与学法及教学手段。教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不能为教师所传授的,而只能为学习者所构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接)受过程,也不是机械的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因而,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进行教学,即以探究研讨法为主,结合讲练结合法、谈话法等展开教学.为让学生体验因式分解概念产生的过程;以及概念的形成和同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对因式分解概念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主动暴露思维过程,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我采用对比、类比、尝试教学。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在自己的发现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归纳,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并使学生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脑软件的交互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路和策略。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以趣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情感,唤起某种动机,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若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在刚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正是老师追求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环节我设置以下的问题:手工课上,老师给小王同学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的纸张,要求他在恰好不浪费纸张的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的长方形,作为一幅精美剪纸的衬底,请问你你能帮助小王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2(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的过程中积蓄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设置悬念,无疑对整节的学习也创设了良好的情绪状态。)(二)以旧探新,引出课题:因式分解的概念类同于因数分解的概念,借助于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的基础,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背景,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的空间。这个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在积极的状态下,用类比的方法,找到新知生长点,把数的有关知识正迁移到式,由学生自己给出因式分解的名称,引出课题,显得顺理成章。再看下面两个式子,(1),(2)同时设疑,既然我们学习了整式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