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六年级小练笔的几种形式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想让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习作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光想不“做”,光讲不“练”是不行的。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巧妙地构筑习作训练场,学生必大有文章可为!一、巧借“读读背背”内容,记与写结合在熟读成诵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写段”训练:一是词语串联式,二是主题拓展式,三是引用增色式二、巧借“思考·练习”提示,读与写结合一是变换。例如诵读《游子吟》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裳的情景,再写下来;将《学弈》、《两小儿辩日》等古文译成短小精悍的现代故事;为“鸟的天堂”写一篇导游词。二是伸缩。例如,想象一下,凡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为《开国大典》写一个一二百字的课文梗概;把《小抄写员》缩写成三百字以内的短文······三是模仿。例如学写景文章后练习写一处景物。四是感悟。学了情文并茂的文章后,吟一首诗或写几句话宣泄自己的情感。五是说明。例如,为《开国大典》等课文的照片、插图配上文字说明。六是评论。三、巧借“口语交际”话题,说与写结合四、巧借“实践活动”主题,做与写结合。“听”来的作文也精彩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作文并不是一件乐事。究其原因,最大的困惑莫过于生活范围狭窄,缺少作文素材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学生觉得习作的素材要靠绞尽脑汁“挤”出来时,他们的作文还会有童真和灵气吗?我发现,这些听来的习作,使学生个个有话可说,它们不再千篇一律,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情不附文,而是将生活、情感、习作融为一体。习作成了学生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快乐途径。反思这次习作教学,笔者有以下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文字不是无情物——习作情感真实化情感是习作的生命力。唯有真,习作才有情;唯有情,习作才动人。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真事、描真景、抒真情、讲真话。有人说:“心灵,只有在天地中才能够编织出灿烂的云锦。”这些真实的习作,击中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动情点,虽不是学生亲身经历,却能引发他们心灵的震动,使之“情动于衷而发于外”,点燃情感的火花。。二、打开窗口天地宽——习作内容个性化作文需要创新,要追求“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境界。要引导学生“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闻,我手写我心”,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拥有习作的自由和平等。叶圣陶曾经说过:“好文章必须导源于生活”。三、生活处处皆文章——习作过程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