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兰州第五十四中学李瑞环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指出,自然科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这是一条教学规律。不仅要把实验作为探索自然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要切切实实作为教学内容加以高度重视。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要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可能的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特别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开展探索性学生实验。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认真完成课外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中,学生借助已有认识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气味鉴别;铜块和铝块可由颜色鉴别;而对用纸包裹起来的铁块和木块的鉴别方法,我们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有的学生提出用质量来鉴别,理由是铁的质量比木块的大。这时教师拿出同样由铁构成的大铁锤和小铁钉,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体积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它的质量还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接着提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没有具体的数量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中寻找鉴别物质的新方法。然后将学生按座位分成4人一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测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如何利用它们测量需要的量?各组同学相互交流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合作设计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组研究的情况介绍给其他小组,再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和咨询,在各小组交换意见之后,我们再和学生一起共同设计实验步骤和记录表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各小组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1)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个不变量(即质量与体积成正比);(2)不同物质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相等。综合(1)(2)可知: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物质的种类有关,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改变过去以书本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教学方式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一节。传统的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猜想不是瞎想,应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或者对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设。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做出记录,以便在验证之后和开始时猜想情况进行对比,这也是一种学习。有了猜想之后就要进行验证,看猜想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用什么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