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的最大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善问”让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工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是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不会,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以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如《黄鹂和山雀》一文,写黄鹂和写山雀的两个段落,设计了两个问1题:(1)为什么说卷叶虫真狡猾?(2)黄鹂捉卷叶虫的本领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再引导学生讨论,理清卷叶虫、黄鹂、梨树三者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回忆老师在教这一部分的过程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先提什么,再提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二部分(写山雀段),思考应先弄清楚两个什么样问题,并用幻灯片提示:(1)为什么说?(2)捉的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结果表明,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迁移,效果很好。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到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物喻何人,要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二、抓住质疑时机,让学生“好问”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