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每逢佳节倍思亲东湖一小林庆华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导入语: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就认识了唐朝伟大的诗人王维,并背诵他的50多首古诗,下面老师领大家来复习一下。(齐背)同学们背得真好,我想咱们同学背诵的不止这些,还有谁想背王维其他的古诗?(评语: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真有一种“满腹诗书气自华”的豪气冲天的气势。)初识王维:王维,蒲州人,九岁开始写作,被视为“神童”他是唐朝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们知道他有一首,<画>,那么他还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承至今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是什么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指名读)今天上我们来学习引一诗句为题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一、讲授新课在这首诗的背后有着一件感人的故事,有着作者浓浓的情感,下面让我们走入文本,去深深的体会。默读课文,想想文章是围绕作者的什么情感来写的?(王维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来写的)他为什么思念家乡呢?让我们走进王维的生活,走进他的心里,走进他的情感世界。请同学们看这句话。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王维为什么15岁就来开家乡呢?让我们再识王维:王维15岁离开家乡去求学,历经了千辛万苦,饱尝人间冷暖,之身一人到长安。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他不断地努力,小小年华就已崭露头角,名震京城。十九岁应京考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中了进士;由于他精通音律,被任命为掌管文艺的丞相,人们称它“王丞相”。(指名读)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们发现了吗?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过渡语: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山,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而他小小年纪,就孤身一人,孤苦伶仃的千里迢迢去求学,路途如此遥远,交通非常不方便,两年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又没有通讯工具,他是多么的想念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2.你离开过家人吗?多久?心情怎么样?评语:你们才离开几天就受不了,想念家人了,而王维呢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难熬的岁月,只身一人。*当他生病的时,王维多想------------。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此时的王维内心是怎样的?(孤独、寂寞的、冷清的、孤单的)谁再来读一读那种寂寞冷清的感觉。这正如诗中所写: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一个字高度的概括了,王维的此时的心情,哪一个字“独”,是啊,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精炼的诗句,哪怕是一个字,就能抒发是诗人的内心情感。二、作者的思乡之情流露在这字里行间中,请同学们仔细默读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也写到了王维思念家乡。用笔画出来。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他们是怎样度过的?出示:一大早,大街上就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读)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那个词语最能表示出人们此时的心情?(兴高采烈)能换个词语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同学们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过节的气氛。(出示图片)过节时,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家人“团圆”板书“团圆”三、过渡语:此时的长安街上到处张灯结彩,人们阖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有王维一人,他没有办法看到亲人们,不能和亲人们团圆,在一起去庆祝,孤独的他只能睹物思人,王维的心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啊。出示(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登高远望时,王维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正如课题所说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仅仅过重阳节吗?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不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时,家家户户围坐在庭院中吃月饼赏月,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不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更浓,就更想念家乡,想念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