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江雪》是国标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情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学习本诗旨在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文学艺术素养。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四、教学难点体会诗境,感悟诗情。五、说教法根据本诗“诗中有画,诗中有人”的特点,根据四年级学生生活经历浅薄,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本课使用时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1)创设问题情境。(2)创设直观情境。六、说学法《新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法。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媒体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而古典诗歌也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本堂课教学,我将图片、文字、录音录像、音乐等有机组合,做成多媒体课件,用以扩大容量,渲染气氛,再现诗境,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提高效率。八、教学流程依据教材特点,《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教学分五个环节:(一)、谈雪激趣,导入新课(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三)、精读诗文,进入意境(四)、感悟诗情,走近诗人(五)、拓展阅读,丰富积累下面进行具体阐述:(一)谈雪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一定都见过冬天的雪吧?谁能说几个描写雪的成语?”2、在学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媒体出示一组描写雪的成语,学生齐读。(哪些成语?)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雪景的古诗。”齐读课题,理解题意,介绍作者,板书:柳宗元(这样的教学既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了兴趣,也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读正确,读流利是深入学习古诗的前提和保证。这一环节我分两个层次来达成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指导学生读准、读通。首先让学生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在读的过程中,出示“径、翁”的读音,强调生字“孤”的字形,利用蓑衣和斗笠的两幅特写图来区别比较“蓑笠”二字的部首。这样利用媒体的直观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辨别字形,强化对易混的字音、字形的记忆。第二层次,引导学生读好停顿,把握节奏,读出韵味。为了引导学生读出诗味,我精心挑选了一段配图、配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舒缓的音乐,意境深远的写意画,充满激情的朗诵,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听完后,按照媒体出示的停顿再练习朗读,学生们都特别认真。在指名读的过程中,相机教给朗读的技巧,让学生明白读诗要读到心里去,要发自内心地读,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注意气断意连,音似断非断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来。(三)精读诗文,进入意境这是理解诗意的过程。为了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解释、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我精心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问题①:“真正的读诗,还要把自己读到诗里去。要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现的境界。下面请大家再用心地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主读书,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千山”“万径”“孤舟”“蓑笠翁”“绝”“灭”等关键词语的意思,了解“千”和“万”是一种虚数,夸张的手法,相机指导读好诗句。这样,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自然地理解了字词句的意思,为理解整首诗打下了基础。问题②:“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生动鲜活的画。能不能结合诗句,看看画面,展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