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导学案教材分析: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2有关0的运算例3括号例4解决问题例5导学目标:1、掌握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能够在计算中正确地运用0的知识解决问题。3、掌握有关括号的运算顺序。4、能够解决用两三步计算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导学重点:1、掌握加减法、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掌握有关0的运算特性和有关括号的运算顺序。3、正确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导学难点:1、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导学课时:6课时第一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课型:新授导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例1及练习一。导学目标:1、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2、理解并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导学重难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导学准备:课件导学过程:一、预学1、创境引入: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关于加减法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加减法的知识。(板书课题)2、自主探究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千米。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千米。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各小组任选一题解答:画一画:画线段图表示条件和问题。做一做:独立解答。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说一说: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学1、小组交流:(1)小组内组长安排一人交流一点,小组内其他人给予肯定、补充。(2)重点交流为什么这样做以及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做出补充。小组交流完,组长根据交流情况,安排好班级展示任务分工,1人交流一个小问题,做好班级展示的准备。2、班级展示:组一:814+1142=1956(千米)已知两个数求总数所以要用加法。加数+加数=和组二:1956-814=1142(千米)组三:1956-1142=814(千米)已知总数和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所以要用减法。和-加数=另一个加数3、点拨预设:“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启发学生说出: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4、师生归纳: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要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未知加数叫做差。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教师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就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我们可以通过上面的例子来理解;第(1)题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用减法计算,第(2)、(3)题与第(1)题比较,第(1)题的问题在第(2)、(3)题中变成了已知条件,第(1)题中的其中一个已知条件在第(2)、(3)题中变成了问题。也就是说,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所以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通常叫做“逆运算”。三、评学1、巩固反馈:做第3页上的“做一做”。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的得数是怎么得来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拓展提升:做练习一的第1题。要让学生应用加减法的意义说明各题为什么这样计算。在语言的叙述上尽量紧扣加减法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说理的能力。3、评价:教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评价,组长评价,自评。四、课堂小结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