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测试题一、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dài()。2.或遇其叱()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负箧曳()xǐ()行深山巨谷中。4.足肤jūn()裂而不知。5.媵()人持汤沃()灌,以qīn()拥覆,久而乃和。二、解释句中的加点词1.余幼时即嗜学2.以是人多以一书假余3.益慕圣贤之道4.未尝稍降辞色5.故余虽愚6.卒获有所闻三、填空本文作者,代文学家。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送给同乡后学的一篇(文体),目的是。虽然当时作者在京城做大官,但他并没有板着脸对后学者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了自己的经过,突出所遇到的两大困难,即、和克服这两大困难的经过,令人感动和信服。四、选择题1.选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常到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录,算好日子尽快回家。)B.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试着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C.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D.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旅店服侍的人,拿热汤灌给我喝了,再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起来。)2.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弗之怠",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弗怠之"。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表明作者害怕和假人师、假名人一起游玩。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这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很谦虚,同时也表明他的学习取得了成功,对后学有勉励作用D."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中"指"心中"、"内心"。五、课文内容理解请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先达教授学问时的情形。如果他做你的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答:六、课内阅读巩固1.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B.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②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C.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②故虽有名马,抵辱于奴隶人之手D.①同舍生皆被绮绣②食之不能尽其材2.下列各句中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C.负筐曳展行深山巨谷中D.腰白玉之环3.翻译下列句子。(l)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3)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14."不敢稍逾约"表明作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读到更多的书,如果去掉"稍",此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答:5.文中是怎样写"同舍生"的?请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同舍生",并说说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答:6.作者在文中谈了他求学的经历。①请你用文中的字词概括其求学的特点。②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答: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5.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7.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8.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9."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10.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七、开放性试题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六、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