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阅读了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读过之后,深受启发,深感它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大有帮助。虽然本书的主编张万祥老师在编后记中谦逊地说:“这本书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我仍旧觉得,此书对所有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年轻班主任来说,不啻于一副灵丹妙药。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感叹:“做老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做班主任之所以难,是因为班主任面临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社会伦理道德包括为人处世之理念的“传授”,这一过程不同于数理公式的拆散聚合式的讲解,也不同于语文教学中情景创立式的感知,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过程。既然承受起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那么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得经得起良心与爱心的双重考验。本书几乎涉及到班主任管理的绝大多数问题,而且都提出了源于最新教育理念但又不落窠臼的解决方案。读完后我对于三个方面颇有感触。首先、要“三思而后行”。在班级管理中,各种突发事件让班主任始料不及、措手不及,因此而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也是由于急着要处理,来不及细细思量,就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及当时的感受,该罚就罚该骂就骂该处理就处理。对班主任这样的工作责任心我们是无可厚非的,但很多时候如果能再冷静几分钟,将事情来个冷处理,也许效果会更好,而处理的方法也可能因为冷静的思考更周全成熟,想法上更理智,也会省去许多的麻烦。如孙凯老师在收到学生的纸条时,上面竟公然称呼老师为混蛋,而且是三个混蛋!我在看到这段文字时,都有些血管膨胀,想象着自己肯定会大喝一声拍案而起,从办公室直冲教室,将当时人揪到办公室,骂他个狗血淋头,甚至还会加一些大的动作在他身上,硬逼着他承认错误为止。但静下来想想,果真如此,这位学生能在内心里承认自己行为的不当么,也许又多了对教师的成见而将矛盾激化。所以,请千万不要在自己生气时处理问题。给自己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为学生找点借口,找找自己的问题,什么事都会有妥善的处理方法。其次、在生活中寻找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工作的艰辛,比在教室里空洞地说教要立竿见影。许多学生在学校是个好学生,但回到家就大变脸,蛮不讲理,目无尊长。这样地反差主要是家庭教育地缺失,,缺乏引导和正确的方法。化名为小峰的学生,花钱如流水,对人蛮横无礼,主要是家长长期在外工作,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只想通过钱来弥补对他的照顾,可事与愿违。班主任干脆在暑期让他随父母一起去体验在外工作的艰辛,事实证明,一个假期后小峰像换了个人似的,明白了生活的道理,也开始收敛自己的张扬。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问题。如果在你的班级里有学生在课间大肆喧哗——“拍卖初吻”,其他学生笑得前俯后仰,你会如何处理。我当时的反应就是这么小就知道这些谈情说爱的事情,那还了得,一定得好好治治。没想到徐莉老师却泰然处之,没怎么当回事。当发现这件事的时候,孙老师并不觉得客气,反而觉得可笑。事后,徐老师问当事人,怎么想到拍卖初吻,他很干脆的说好玩!仅仅是好玩而已,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其实,有时只是我们把事情想得太严重了。如果你也能以一个孩子得眼光去看待,你会发现就那么简单!师生关系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也是师德、师范的体现。书中石老师通过角色转换巧妙地化解学生与老师的争执,最终一笑泯“恩仇”。于此事件中,学生学会尊重老师,尊重知识,老师也领悟到宽容的价值。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公众思想与信仰的迷茫,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沦丧,赋予了教师以临危受命或保持最后一片净土的神圣责任,也正是源于此,师德易被滥化为一种说教,一条绳索,外在的人为的束缚在相互追赶的过程中相继异化为一种貌似为善的信条。坦言之,信念与责任,人性与感情,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不具有可视性和实际的可操作性。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夫子的寥寥数语,既是自己勾勒的自画像,又隽宥为后世师者自身修为的楷模。为师者,既要对得起社会和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对得起教师这一职业以及自己为人的灵魂。这就是张万祥老师主编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一书教给我们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