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磨课论文卢媛蚌埠市龙子湖区凤阳路第二小学《七颗钻石》磨课论文《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故事,描写了地球上大旱灾,小姑娘为妈妈找水喝的经历,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小姑娘和母亲的几次让水,都突出了人性之美、爱心之美。尽管时代不同、国家不同,但从文化观念和文化视觉出发,简短的故事背后寄寓着的道德期盼和社会理想是古今中外共同的。课文是以水罐的变化为线索,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受“爱心”是教学的重点。这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主题教育,在教学时,要抓住“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爱呢?”,把握主题教育与语文基础训练的和谐统一。本着充分挖掘文本的理念,我进行了反复研究与设计。1、紧扣水罐变化为主轴。文章是以水罐四次变化为主线,从空水罐到装满水,再由木头水罐变成银水罐,接着变成金水罐,最后从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涌出巨大的水流。这也是教学本文、梳理文章脉络的主线,因此,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找到并抓住这一主线也为教好课文、理解重点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2、抓住“爱”,着眼全文。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所反映的主题是什么?那就是“爱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初读课文后,不用细心地分析,就能理解到这个层次。然后以一个问题“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爱呢?”引领全文的频度和感悟。一切都水到渠成而不显山露水。因而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轻松的了解女儿对母亲、母亲对女儿她们之间深深的、浓浓的亲情之爱,以及女孩对小狗和对陌生人的无私广博的爱从而也就能了解“爱”在整篇文章里的重要与深刻的含义。3、落实学生的语言表达。例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小女孩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第一次神奇的变化,那么,你从课文中,那些词和句子体会到了小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读进文本,体会文本,文本的主题意义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没有语句的分析,就不是语文能力的训练。语文是“咬文嚼字”的语文。在学生体验小女孩的孝心时,找到:“我从‘一天夜里’看出小姑娘非常的爱自己的母亲,同时也很勇敢。她自己一个人,天还没亮就去为她生病的母亲找水,说明她对母亲很关心。”又如学生说:“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里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我抓住了‘竟’这个词以此来说明了水罐很神奇。”还有“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我让学生从“喜出望外”这个词来感受到小姑娘当时的心情——即高兴又很想喝水。“可她为什么没喝呢?”一问,引出小姑娘为了妈妈而放弃喝水,来体会对她母亲的爱。所以只有深刻的词句的透析,才能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真情实感。4、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文章的空白之处,拓展想象的空间,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小女孩去找水,那么都去哪里找水了,用填空“小姑娘翻山越岭,走啊,走啊,来到__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通过反复回答,让学生想象和体会小女孩的勇敢与艰辛,突出她是一个特别孝心的小女孩。再如,小女孩把水给小狗喝后,小狗会对小女孩说什么?你又想对小女孩说什么?通过学生的想象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学生的体会更加深入全面。5、朗读训练入情入境。语文是情感的语文,阅读教学在什么时候,训练学生的情感朗读呢?它应该是在词句分析基础上,生成情感之后,及时的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味道,读书感动。例如,当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小姑娘的急切回家的心情,就让学生带着又惊喜又着急的语气来朗读;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时,读出母亲奄奄一息的语气;以及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水罐不同变化时的神奇。6、读写结合体现语文之美。在文章的最后水罐里还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根据这句,我让学生思考并续写:这一股巨大而清澈的水流涌出来以后,会流到哪些地方呢?周围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根据第一自然段大旱的描写,引领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动笔写一写,然后,把写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听说读写想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因此,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