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禹治水教案VIP免费

大禹治水教案_第1页
1/9
大禹治水教案_第2页
2/9
大禹治水教案_第3页
3/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大禹治水》教案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教师:曲敏二○○四年九月大禹治水教师:曲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奉献第一课《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识本课11个生字,读准字音。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3、通过抓重点词,深入理解文章表达的含义。4、感受神话想象丰富,具有神奇色彩的特点。5、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利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识本课11个生字,读准字音。2、了解大禹制理洪水的故事,教育学生学习大禹以人民的事情为重不顾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精神。难点突破:1、引导学生掌握“婚、鲧”的发音,“禹、畜、冈、垒”的笔画。2、通过感悟“才、仅仅、顾不得”等重点词所表达的语气,体会并理解大禹一心治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奉献精神。课时划分:两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以神话为体裁歌颂高尚的奉献精神的课文,而这种精神离现在的小学生太遥远了,因此我把解决学生情感的梯度作为主线,设计了录像导入、引入情境,抓重点词、读中悟情,感情朗读、情中悟理,联系实际、行从于理,这样四个方面。把课标中的三个纬度有机的联系起来。一、录像导入、引入情境我们北方的孩子对于水灾了解甚少,运用录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迁入情境。二、抓重点词、读中悟情抓住关键词语“才、仅仅、就、却”为什么要点着重号,前后联系,上下贯通,引出了本课的数次“三十、四天、十年、三次”,在读中感悟文中的用词之准确。通过老百姓对大禹的感谢,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理解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之伟大。三、感情朗读、情中悟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当学生的感情被激发,这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促使学生入情朗读,领悟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四、联系实际、行从于理水灾结束了,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情如流水一般自然的实现课内向课外延伸,联系生活实际,理蕴含于行动中。教学内容第十单元奉献大禹治水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利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识本课11个生字。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教学难点重点指导“婚、鲧”的发音,“禹、畜、冈、垒”的笔画。教具准备水灾录像、词语卡片。学具准备生字卡片。板书设计第十单元奉献大禹治水词语卡片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明确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渗透良好的读书习惯。加深对禹的了解,帮助理解课文中渗透的奉献精神。通过自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大概内容,提高默读能力,在独立认字中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一、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出示单元主题:奉献2、能按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奉献吗?随机: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认识几位具有这种精神的人,首先我们来认识他。二、交流资料,激情导入。1、课件演示:滚滚洪水,大禹的头像由远及近出现。2、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大禹)课前,我们搜集了资料,你们一定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拿出自己查找到的和大禹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3、指名反馈交流。4、导入:关于大禹的传说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学习的《大禹治水》这个故事是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三、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自由读文,想办法认会不认识的字。3、同桌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1、读单元主题。2、说说自己对“奉献”的理解。1、观看课件。2、交流资料。3、全班交流。讲关于大禹的小故事。4、倾听。1、读课文,标自然段,思考问题。2、用自己熟练的认字方法认字。3、互相说一说。1、回忆并回答。(课文讲了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巩固记忆生字。因兰州方言的影响,un和ong发音不分,所以要逐渐纠正。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在这里只对重点的字的偏旁、...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大禹治水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