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教学设计陈月洪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教学重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疏通文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从课文中认识到做人要重诺守信,并获得对自己人生有益的启示。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重诺守信的良好品行。法制渗透: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合同法》的一些相关知识。教学方法:说读、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从网上看到一个小故事,某公司职员向公司借了三千元,借条上写着:“还欠款三千元”。谁知,这张欠条却引来了一场官司,如果将“还”字读成“huán”字,就是还了三千元;如果读成“hái”,那就还差三千元。看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人要确立法制意识,人人之间要讲“诚信”。大家知道,有借条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但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故事,债主身故,未留下字据,他的儿子又不知情,蔡勉旃却坚持把一千两白银送还给他儿子。要问这是什么缘由,我们共同来学习。(板书课题《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二、读课文,知作者:徐珂(kē)(1869年-1928年)字仲可,原名昌,浙江杭州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本文选自《清稗(bài)类钞•敬信》。《清稗类钞》是一套笔记集,总共四十八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九十二类,约一万三千五百余条。采录数百种清人笔记,并参考报章记载而成。三、读课文,正字音旃zhān璘lín敦dūn立券quàn亡何wú辇niǎn语yǔ名词如:语言、语文yù动词告诉如:且父未尝语我也故不语郎君亡wáng死亡其人亡wú同“无”,不的意思。“亡何”,不久的意思.四、读课文,重节奏1.有友某/以千金寄之2.蔡/召其子至3.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4.且/父未尝语我也5.卒/辇而致之五、读课文,释字词1.字词:亡友:死亡敦风义:重视寄之:寄存立券:票据,凭证亡何:通“无”,不愕然:惊讶第2页共3页未尝语我:告诉致之:送还,归还千金:一千两白银2.解释多义词:而翁知我(你的)以千金寄之代词,代蔡勉旃寄千金而无券(却)归之代词,代友人之子卒辇而致之(表修饰)卒辇而致之代词,代友人之子3.词类活用:重诺责:形容词作动词,重视且父未尝语我也:名词作动词,告诉卒辇而致之:名词作动词,用车子运而翁知我:意动用法,把……当知己六、读课文,通文意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试着翻译全文,如果有什么疑问,可在小组内解决,如解决不了,一会儿全班交流。课文翻译: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七、读课文,作探究1.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些地方体现了“坚”字?①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②父未尝语我也③卒辇而致之。2.从课文哪些地方反映出蔡勉旃是个“重诺责,敦风义”的人?具体表现:友在:“以千金寄之,不立券”——————————友人信任不语郎君(侧面描写)友亡:召其子至,归之————————————事实论证券在心,不在纸(正面描写)卒辇而致之3.“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的做法?说说理由。“券在心,不在纸”是说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诚心信守诺言就会表现在行为上,不诚心就是写在纸上捏在手里也无用。在当代的法制社会,还是“立券(合同)”为好,以免产生纠纷,凭据在手里可以避免邪念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