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一.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六章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教学难点:知识的梳理和记忆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一节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1915年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领袖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前期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主要阵地:《新青年》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前期: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⑵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新青年》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胡适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陈独秀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后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流。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国际: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日本,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国内:①一方面,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土地和工矿业,赋税猛增,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人民苦不堪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②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代表提出的要求:①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②取消“二十一条”,③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3.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口号和目的:“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经过:第一阶段: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第二天学生实行总罢课,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运动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从六月初起,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成果: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①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③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4.五四爱国运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