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执教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能力目标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德育目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学重点: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教学难点: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古时有一位大师,他的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师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地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面对死亡,这位大师表现的是何等的坦然!他就是庄子。谁能介绍一下庄子的基本情况?二、庄子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三、突破语言关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2.集体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同:国都、京城。)(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鸱得腐鼠。(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鱼之乐也。(是:这。)三、引读提高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明确: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明确: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教师小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