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一、导入新课【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Сергей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Есенин,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25年12月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投缳自尽。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第一次先学后教:根据以上链接介绍作者,看谁记得快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割()裂浸()透栖()息喧()响昏晕()播撒()荡漾()消逝()第三次先学后教:学生边听录音边练习读,几分钟之后小组内比比谁能够有感情的朗读1、听录音朗读2、练习诗歌朗读,小组内比一比第四次先学后教:探究诗歌表达的情感,默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小组探究解决问题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反复朗读《夜》,完成下列各题(1)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中的夜景(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这首诗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异同?提示:从内容、景物描写、语言特点、感情等方面比较静夜郭沫若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三、当堂训练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