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由1853年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由材料可知,中国人均消费棉纱、棉布不如印度多。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可知,这是由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所导致的,故D项为正确答案。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破坏,与题干反映的现象关系不大,所以A项不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无法保护本国经济,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印度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答案:D2.(2014·山东文综)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是指中国私人采用机器生产而创办的企业,而题干的生产方式属于手工生产,不是机器生产,故不是民族工业,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进口与出口的数额,无法得出C项结论。题干材料反映出19世纪60年代的江浙地区出现了大量农户放弃农业种植从事手工纺织的现象,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所致,故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3.(2014·大纲文综)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经济政策。材料主张保护、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对民间设厂进行了严格限制,以保证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因此,A、B两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戊戌变法(1898年)时期,清政府鼓励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符合材料中的主张,C项正确。20世纪20年代,清政府已被推翻(1912年),与题干中的“晚清”时间不符,D项错误。答案:C4.(2014·江苏单科)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解析: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含义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符合其含义的只有D项,故选D项。答案:D5.(2014·浙江文综)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演变。材料强调了修建铁路有利于对内开发资源,对外收回丧失的利权,这有利于人民,也有利于国家。同时,有利于解决发展军事工业的资金来源问题,这正是洋务派“求富”“自强”的主张,故选A项。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不能反映材料信息,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的态度问题,故虽同为洋务派的主张,“中体西用”超出了材料范围,C项错误;“民生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平均地权,D项错误。答案:A6.(2014·天津文综)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