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Module4Unit1Everyonewillstudyathome.课型听说主备谭娜参备领导陈连运知识与技能知识点知识水平识记理解应用知识目标:1.基础核心词汇:lifefuturechalkpaperrulercarryneedmaybewillaskquestionbyablenoone核心结构:Everyonewill…Willstudents…?Yes,theywill./No,theywon’t.Howwillstudents…?2.语法:一般将来时的肯定,否定及疑问句结构。3.语音:朗读单词中注意重读音节;元音字母“u”在单词中的发音。技能目标:1.听:能听懂关于未来生活的对话。2.说:能谈论未来的学校生活。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video欣赏中输入语言。在合作学习、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巩固语言。整合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删减、调序。以话题为核心,设计多种任务活动,把知识点化难为易。将知识不断滚动、内化和外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2.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科德育渗透通过课文教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将来生活的巨大变化,因此要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繁荣富强做贡献。重点以谈论将来生活为中心,介绍并询问有关将来生活的信息;能运用用一般将来时。难点描述将来生活涉及的一些词汇及它们在句中的正确运用;能运用一般将来时进行描述与提问。易错点will的否定、疑问句的用法;重音和字母U的发音。教具、学具:大屏幕,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主要谈论未来的学校。应鼓励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未来的学校,或者自己期望的学校,这个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对话内容的学习,能达到用“will”进行口语交际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际中有话可说,乐于合作分享。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课本知识,又能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感知will+do找学生填空,再提出问题:从以上两句话你能总结出什么?;指定两名学生根据图片问,并回答。板书学生总结的关于will的要点。最后通过Willstudentsusebooksorcomputersinthefuture?这一问题引进听力内容。展示图片或实物,让用will学生造句。思考并回答问题,仔细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然后,总结规律并展示。学生归纳。复习begoingto+do,引出will+do,旨在以旧带新,使同学们在很自然的复习语境中导入到新课的学习。呈现出will+do这个时态,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操练Activity2给学生讲解5个问题的题干,播放录音,T:linglingistalkingtoherteacher.Nowlookatthequestions.Doyouknowtheyaretalkingaboutnoworthefuture?学生听玲玲的回答选出答案,同座间核对,全班核对。听听力前给予学生关于背景信息的介绍,让学生易于理解对话。Activity3展示两个问题,然后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完成问题。Wherewillwestudyinthefuture?Willstudentsusebooksorcomputersinthefuture?学生个人试着通过听完成2个问题,再展示。小组核对。学习听力活动中将会出现的固定搭配的含义,为后续听说活动做准备。设置合理问题,培养学生听文章抓住整体信息的能力。一点点、有层次引领学生听录音内容。Activity3展示问题表格,讲清用意。学生默读对话,独立填表格,同座间核对,全班核对。本环节是在学生通过听抓住对话的基本信息和主旨大意之后,进一步。Activity3播放录音,强调语调模仿。提问读。独立跟读,同桌间纠错,模仿语音。组内练读,再展示。跟读。本环节是一个简单口头输出活动,培养学生准确朗读能力。Activity7&8提出任务,示范引导。T:Workinpairs.TalkaboutwhatNO.22middleschoolwillbelikeintwentyyears.小组讨论,对二十年后的22中学学校设施及其学生如何学习进行设想,组长收集每位组员的想法,最后代表本组进行展示。运用本课所学内容谈论二十年后22中的学校生活,模仿课本活动7、8,将语言知识真正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最终,实现要学生爱校,并为学校作贡献的情操。强调will的用法;强调固定搭配的含义。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强调本节课所学Moudule4Unit1Everyonewillstudyathome.1.begoingto=will2.will+do;will+S+Do?-yes,S+will/no,S+won’t.必做:1.完成导航M4U1。选做:对未来学校如何开展教学进行设计,并写下。课后反思学生知识储备不是很多,输入量还是过小,导致课堂输出不是很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