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的雕像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主要部分),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记叙文怎样详略得当•写记叙文,不管记叙何人、何事,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意思。中心意思一确定,要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去选择材料,有详有略地记叙。【写作指导】【写作指导】•写记叙文如何才能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呢?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工夫。•一、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一、弄明白什么是详写和略写•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二、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二、弄清楚详写和略写的关系•在一篇文章中,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罗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可见,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一般地说,详写经常用来表现“点”的情况,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则往往概括“面”的情况,反映事物的广度。二二、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在一篇文章中,哪些地方应浓墨重彩细加叙述和描写,哪些地方只要一笔交代,这不是根据写作者掌握材料的多寡来决定的,也不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决定的。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地说:最能直接的、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学生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这些都应提醒学生在写作中加以表现。示例范文1《我尝到了劳动的甜头》我先是取菜,又是找火柴,火又烧不着,顾了这头顾不到那头,出了不少洋相,但最后还是把饭菜煮熟该详却略怎样才能做到“该详即详”?怎样才能做到“该详即详”?把省略的补完整,不具体的写具体。分别回答下列问题即可。从哪儿取菜?怎么取?“烧不着”的火是怎样的?“这头”、“那头”具体指什么?出“洋相”的细节又是怎样的?这些都得详写。具体方法是: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尽量使过程具体化、细致化;运用修辞格,增强生动性。拓展后:拓展后:我先从自家菜地里挖来一棵大白菜,去跟去黄叶,冲洗干净,然后准备点火,可连续下了几天雨,仅有的一盒火柴全潮了,怎么办?到商店买?不行,时间来不及。我灵机一动,拿出我的心爱之物——凸透镜,利用刚从云堆里钻出来的太阳稍稍“加温”,火柴变干了,我连忙拿出磷纸一划,‘哧’的一下点着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赶忙找了木柴。锅里的水渐渐蒸发了,我找出油碗,模仿着妈妈的样子,舀了两匙油倒进锅里,又赶忙跑到灶前塞上几根木柴,再回头抓起菜刀准备切菜。还没开始切,锅里的油就溅开了,油烟滚滚。我连忙三刀并作两刀,三下五除二把菜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