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综合测评(一)专题一、专题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古代农业科技成果中,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合计占农业科技成果总数的1/3。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A.追求精耕细作B.重视耕织结合C.以家庭为单位D.满足自我消费A[材料“农具、耕作栽培这两类的科技成果数量最大”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追求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2.宋诗《夏日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下列需要“丁男踏车”的灌溉工具是()A.筒车B.耧车C.翻车D.水排C[“下田戽水”是水利工具,耧车是播种工具,故B项错误;根据“下田戽水”“高垄”可知与农业灌溉有关,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故D项错误;“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表明是靠人力灌溉的工具翻车,而不是靠水力灌溉的筒车,故A项错误,C项正确。]3.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中发现了一组壁画,下图是其中的一幅。这反映了当时()A.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B.西北在魏晋时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革新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西北地区已普遍使用先进的农耕技术A[从材料“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和图片信息可知,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已经出现牛耕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故选A项。]4.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D[冶炼生铁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故排除A项;汉代冶铁、煮盐、铸钱等获利较丰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故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后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不利于富豪的出现的,故排除C项;“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说明炼铁行业市场广阔,铁农具使用广泛,故D项符合题意。]5.战国时期,政府组织力量兴修的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如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这表明战国时期()A.最高执政者已建立绝对权威B.各诸侯国加强治水方面的联合C.重农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施政D.技术革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根据材料“楚国兴修的芍陂,魏国兴修的引彰十二渠,秦国兴修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可知,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6.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有“寸锦寸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织造技术。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私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田庄手工业D.家庭手工业B[从南京云锦的织造工艺“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其最有可能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项。]7.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A.重农抑商观念B.丝织业兴盛C.农民生活贫困D.追商逐利风气D[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汉代从事商业比从事农业、手工业的人致富更快,即追商逐利风气,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得出,故排除。]8.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A[从材料“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选A项。]9.《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有人说,该画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是指()A.手工工场的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的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B[《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繁荣的城市生活,其中商业店铺林立成为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