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杨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学情分析:我班有学生31人,他们都已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三、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六个生字、九个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四、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五、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八、教学重、难点:1、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2、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或相连之处。九、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白杨树是西北最普通的一种树,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杨树的影子。白杨树是不太讲究生存条件的,大路边,田埂旁,哪里有黄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她的生存。它又叫银白杨。它灰白色树皮,落叶乔木,属杨柳科杨属的植物。喜光,根系发达,木材轻软,可供观赏。你们谁都认识,能说说他们的特点吗?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3.展示课件,齐读课题:白杨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三)细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思考: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2、本文写了几个人物?2、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赏析精彩句子,体会写法:1、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得话并体会(借物喻人)小节:窗外白杨挺拔的身影给寂寞的旅客带来一份惊喜,爸爸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向上的品质。2、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托物言志)体会爸爸情感的变化,由微笑---------严肃---------微笑。教师小结:你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