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手提箱》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简介。2.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3.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4.归纳本文的主旨。学习重点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学习难点圈画出议论、抒情的语句,联系全文,逐一品味。奥尔罕·帕慕克(1952-),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土耳其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伊斯坦布尔,曾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自创作之始便有意识地“反叛”土耳其前辈作家的社会现实主义。他不认为文学应当服务国家,服务道德和政治。他继承了普鲁斯特、弗吉尼亚·伍尔夫、福克纳等西方小说家的传统,视小说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加以探索。走近作者帕慕克的主要作品包括:《杰夫代特·贝父子》《沉默的房子》《白色城堡》(这部作品于1990年获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从此帕慕克开始为西方社会所认识)《黑色的书》《新人生》《雪》《我的名字叫红》(该小说为帕慕克赢得2003年都柏林奖和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一检查预习情况:•(1)课文都写了哪些事?•(2)通过这些事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作者以父亲的手提箱为线索,讲述了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二读课文,品味感情分析课文全文以“手提箱”为线索,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2自然段):将手提箱安放在角落。第二部分(第3~第7自然段):对手提箱敬而远之。第三部分(第8-第9自然段):打开手提箱之发现与感触。第四部分(第10-第11自然段):父与子心照不宣。第五部分(第12-第15自然段):忆往事激起千层浪。一、请以“手提箱”为线索,梳理全文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问题1、父亲是什么时候给“我”手提箱的?手提箱放在哪里?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我”小手提箱。手提箱放在“我”书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演讲伊始,作者就开门见山地交代了父亲将小手提箱“交给我”,关照“我”在他去世之后看一看里面的东西,而且轻轻地把手提箱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问题2、“我”为什么好几天不敢碰父亲的手提箱,更不敢打开它?原因有二:一是担心自己不欣赏父亲的作品;二是因为担心箱子里面有“真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我”对这手提箱很熟悉,可是却不敢碰它。因为“我”知道里面是父亲的手稿,父亲也曾经做过诗人梦,但由于写诗、译诗难以谋生而放弃了。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父亲的性格特点——大大咧咧、快快乐乐、无忧无虑。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问题3、是怎样的想法促使“我”打开了手提箱?希望父亲就是父亲,不要是什么作家问题4、打开手提箱后有什么发现?这些发现引出作者怎样的议论?发现一些熟悉的本子,还发现父亲写作时代表的不是父亲。这些发现引出了作者关于文学与生活的议论。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问题5、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有什么表现?他“明白了”什么?父亲发现手提箱被“我”拿走后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保持沉默。他明白了“我”已经打开手提箱,并阅读了里面的东西。这样一个自信、坦然而又快乐的父亲,从不以威严压抑儿子的自由,儿子的文学创作“”与父亲有着深层的关联。这深层的关联作“者概括为生活中的缺憾感、幸福感、愧疚”感。问题6、作者为什么要在演讲接近尾声时提及“父亲送我手提箱的二十三年前”的一件事?意在说明父亲对自己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三读发现问题,找出答案作者为什么写父亲的手提箱?2006年,作者真的站在了诺贝尔的领奖台上,父亲却已与世长辞四年之久。其时,作者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父亲,他"真的希望,我的父亲今天也能坐在这里"。二、归纳本文主旨:本文为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于2006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