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去唤醒一颗颗幼苗在教育这片沃土里,有的教师在希望的田野上勤恳耕耘了几十个春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到处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一些往日快要枯萎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些往日被称为无可救药的顽童,如今已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我们踏着这些有成就的教师走过的坎坷道路,看着他们那饱经风霜的皱纹,我似乎被一颗赤诚的心深深地感动了。这是一颗饱蘸着热爱学生情感的红心,这是一颗凝聚着教育教学思想光辉的决心,这更是他们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恒心。追根溯源,这些教师为什么对教育事业一往情深,那么执着呢?那就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一片真情。特别是“偏爱学困生”这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影响,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作了一些尝试。在众多的学困生中除极特殊是由先天因素智商低下外,多数智商正常,只是学习成绩偏低,其他方面极为正常,甚至强于优生。那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学困生呢?我想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上岗,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难,给一些家长和孩子们带来了负面影响。“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极为盛行。现在上什么大学都要花相当多的钱,到毕业分配时又出现就业难,于是农村的家长和工薪阶层在资金紧张的前提下,便不想让孩子考学,能认几个字就行了,何况有的人学历并不高,如果有好的机遇,同样能谋到一个相当不错的职业呢!2、来自家庭。有的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自己不能把握自己,又没有人指点迷津,于是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往,做事没有自信心,容易被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感染,造成学习成绩低下,从而成为学困生;有的父母做买卖或忙于干农活,无暇顾及孩子,每天给孩子几元钱自己买些食品充饥,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只有在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时,老师才能与家长见上一面。久而久之,不仅使得孩子养成花零钱的坏习惯,而且学习上也是松松散散,不求进取,从而沦为“学困生”。3、来自学校。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八面玲珑,无所不通。于是想方设法地督促学生们看、看、看,写、写、写,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像什么张榜公布考试成绩,分快、慢班等等办法似乎一切为了学生,但这样做的结果显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压抑了学生的情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带上“学困生”的帽子,成绩一差再差,不能自拔。4、来自本人。虽然都是同班同学,但性格各异,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更有甚者,有的同学选择教师,合自己口味的课就爱上,不合口味的课便不爱上,于是出现偏科现象,日积月累,出现两极分化,爱上的学科成绩极高,而不爱上的学科则一落千丈,如果差的学科总也赶不上来,自己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恶性循环,便步入“学困生”的行列。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应该怎样审慎地对待各种各样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做法可以转化学困生。一、爱心去感动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不守纪律,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行为习惯差,表现为经常与同学吵架打架,上课不专心,搞小动作,常常迟到,旷课,作业不按时完成。另一种是学习成绩差。表现为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时虽然没有搞小动作,但是,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对老师的提问不举手发言,每次水平测试,成绩都不合格。接受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差。这些学生,各所学校,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面对这些学困生,我们是采取歧视,置之不理的态度呢还是采取积极教育,努力转化的态度呢?这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合格的准则。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要理直气壮地提出“偏爱学困生”的口号,利用“挖掘闪光点,扶持起步点,把握转折点,促进飞跃点”这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我以前教的班级,曾有一个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缺少温暖,放学回到家中父母都不管。他穿衣无人管,作业无人问,有苦无处诉,有话无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