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背后的思考——听《位置的表示方法》一课的思考(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今天4月13日,听了《四年级数学——位置的表示方法》(苏教版)“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在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教师所教的一节课是高效率,很扎实,充满智慧的课”。我也有同感,但我同时在思考着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这节课的效率这样高?高效率的课堂支撑在哪里?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便也有了寻找课堂成败原因的“欲望”,所以也就随手记录了下来,以供今后参考。[思考一]:定位准确从两位教师的第一环节的引入中不难看出,这两位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旧知,其出发点一样,落脚点也一样,只是两人的侧重点不一样。湖小教师侧重于在引导学生对“第几列第几行”的认知建构中,却忽略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第几列第几行”及“统计图中横轴、纵轴”的知识积累,置学生的认知基础于不顾,以至于耽误了课堂时间,受“人教版教材”所呈现的教学思路的限制。而开小教师则很智慧地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仅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体育队形为例,设计由浅入深,渐隐渐变的几组图片演示,帮助学生很快完成了对旧知的重现过程,这种由现实生活过渡到数学图示的转变过程,学生感到很熟悉,很容易接受。[思考二]:机智老练由于两位教师站在不同的角度解读教材,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才出现了分歧:湖小教师采用“尝试教学法”,把教学的重心下移,充分相信学生能够找到“位置的简洁表示方法——数对表示法”,既使学生不会表示,也没关系,这必竞还是经过学生的思考后,自己“创造”出来的,写的不全或者错误,正是学生再学习的新起点,也是教师可利用的有生资源。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只可惜执教教师还太“年青”,缺乏驾驭课堂、驾驭学生、机智调控的能力,没有很好地把握时机,正确地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资源的“不全”或“错误”所存在的原因,而是像“蜻蜒点水”一样,只教给学生怎么书写,而没有强调为什么这样书写的理由。“先列后行”的教学就这样完成了,根本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既不会完全用“先列后行”的结构表达自己的思维,又不会完全用“先横后纵”的结构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也就模糊不清,使一部分学生就没能很快地实现底线目标的达成,导致练习中学生总是像“被卡的磁带”一样,滋滋溜溜、断断续续,思维并不是很畅通。相比之下,开小的老师则是一个“老道”、“慎密”、“机智”的教师:(1)解读教材深、透。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及学生的学习困难在哪里都定位很准,比如教师用“讲解法”教学“位置的表示方法——数对”;再如:教学(7,0)的填写时,把学生的学习困难找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等。这些都是教师吃透了教材,深挖了教材,苦心思索的结果,正因为找准了目标,教师的教学才直奔这个目标去设计活动,当然费时不多,少走了很多弯路。(2)思维慎密、完整。《位置的表示方法》——有序数对表示法是这节课师生共同要解决的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更难理解的是“横轴第几,纵轴没有”、“横轴没有,纵轴第几”及“纵、横轴都没有”这三类情况位置的表示方法,以及学生在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容易忽略的。怎样突破这些困难,教师在预设中就已经考虑到了,并在教学过程的推进中采取了相应的策略——讨论交流法,“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说一说海岛图中大礁石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7,0)”。试想:这一类问题正是学生学习困难之一,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很轻易地就解决了,所以教学很顺畅地就完成了预定目标。综观整个课堂教学时间花费的不多,但教学效率却很高,留心数一数:从进入“海岛图”的教学开始到下课,教师设计了共30多道题的练习,这些题即有针对性,又有层次性,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特别是最后一道游戏的设计,调动了全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看得出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还是很动了一翻脑子。(3)机智地调控课堂能力。教师遇事沉着、冷静,不慌不忙的心态我比较佩服。比如:当教师向学生发出“在书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