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的有效方式,于是小组合作学习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很多时候,合作学习只是教师们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种“装饰”,并没有实现学习的有效性。那么,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一、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精、趣、活、疑”。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不管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动不动就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甚至是学生张口就会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选择内涵空间宽泛,需要学生在思路交流中逐步感悟的;容易产生分歧,需要学生在争论中逐步澄清的;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经过讨论逐步掌握的。因此,所选择的内容要“精、趣、活、疑”,使学生觉得新奇,觉得有探究的价值,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内容才有合作学习的需要,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在执教《与发同行》一课内容时,通过学生自学文本知识、教师引导梳理知识结构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三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天上掉下的灾祸》,围绕赔与不赔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充分寻找展示自己的理由,通过这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使学生明白生活在法治社会,当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应用法律途径是最有效的维权方式。第二个案例《方成兄妹被父亲告上法庭》,围绕赡养不赡养父亲展开话题,学生唇枪舌剑,在辩论中明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关系,没有履行义务就不能享有权利。第三个案例是《焦点访谈》报道的“霸道学校”事件,对县政府的这一行为进行评价,有没有这样的权利?《焦点访谈》栏目发挥了什么作用展开,使原本枯燥的法律知识在典型案例中得到解决,上完课后,学生意犹未尽。二、合作学习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但在教学中,经常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学生还来不及思考问题,教师就说:“哪个组的代表来说说?”然后组内的优生便夸夸其谈,其他学生人云亦云,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会讨论,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实际上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应该先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小组内充分交流,最后成果汇报。这样学生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交流的愿望,就会踊跃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人民当家作主》一课时,我先通过视频给学生展示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盛况,紧接着根据视频提出问题,使学生进入文本学习,在充分自学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自己学习中的难题,再全班展示,教师进行质疑,要求学生来解答,这样就解决了疑难问题。由于是自学中学生发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不能搞清楚的问题,所以在合作中才会更加投入,效果才会明显。三、教师必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中,要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一方面教师要提供“精、趣、活、疑”的合作内容,创设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细化合作组织,应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细化步骤,真正使合作学习朝有序的方向进行。同时,教师要担负起管理和调控的职责,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合作中来,适时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向导引领,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在课堂讨论中,我总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使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对于法律知识的案例,我引导学生以这种方式合法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