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师德拂去尘埃,回归崇高案例一:某学校一数学老师,他上课很有趣,但对学生很严格,如果有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题做不出,他就会讽刺、辱骂。有一次,一个男同学被教了好几次还做不对,他一怒之下就一边用非常粗俗的话骂他,一边把人家的头往黑板上撞,那个男生受不了这样的刺激,气愤的离开教室,随后怀揣匕首来到学校,一怒之下刺伤了老师的腹部……案例二2015年3月28日,安康黄冈实验学校一位生活女教师,因几名小学女学生在宿舍说话,一气之下被该生活老师拉到宿舍门口批评指责之后,还又让四位小学生当众罚跪。安康市汉滨区教体局依据该局纪检监察人员的调查结果,经汉滨区教体局党委会议研究:当事老师被辞退。看到这些案例,我们在给予这两位教师同情之时,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呢?可以说,这些鲜活的事例在提醒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问题,这正是引发不幸事件的导火索,更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那么,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呢?总的来说,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状况是比较好的。一方面,许多学校将师德教育作为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中心议题,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加以重视并积极落实;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意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注重师德修养,涌现了一大批忠于职守、精心育人、甘于奉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还存在一些相当突出的问题。一、敬业精神不强教师是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更是支撑教师认真履职、敬业乐教的原动力。但这种原动力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教师中被削弱了、淡化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地位受到质疑,他们从实用的、功利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对选择教师职业感到无奈,把从事教育事业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厌倦本职工作,或上课敷衍应付、得过且过;或寻思着跳槽改变工作;或忙于第二职业捞取外快;或私下里办辅导班索取报酬。这些人少的是埋头务实奉献的精神多的是怨天尤人骂娘的牢骚。这样既损坏了教师的形象,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二、关爱学生不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关爱学生,这是师德规范的核心,也是一名有道德的人民教师应有的内在品质。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关切、爱护、理解、信任、尊重、期待以及尽责的感情。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错误时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启发、开导,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前在一些中小学中,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教师往往只“授业、解惑”,不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当学生有缺点、有错误时,不是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缺点而是采取训斥、讽刺,甚至是体罚等粗暴的方法加以处置。更有甚者极少数教师把家庭、工作中的怨恨发泄在学生头上,学生成为其泄愤的工具或施虐的对象,成为了令人不耻的“魔鬼教师”。三、言谈举止失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业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是强调教师“为人师表”的教育和示范作用。作为教育者,教师社会责任感、人格、价值观念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非常巨大的。学生会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领悟到独立、自主、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学习到求是、求精、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有部分教师缺乏完善的师德修养,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低劣;有的斤斤计较,事事讲报酬;有的言行不一,随意放荡。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核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虽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