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个性培养在作文起步时——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尝试李翠凤重个性培养在作文起步时——小学生个性化作文尝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应从淡化文体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入手,培养个性化习作,这种个性化意识应从低年培养。一.叶圣陶曾经说作文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这句话也体现了生活积累的重要性。学生作文是否有创意,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同时也和他们是否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决定学生自由表达的重要基础是拓展作文素质的积累空间。1.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真实。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出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平时要注重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2.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好的素材,但如果不留心观察,就会视而不见,听若无闻,许多值得记下的内容便会悄悄溜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入其中,感受其神奇的美,并学会在玩赏中观察,从中得到感性的认知,如此他们会写出他们内心中不一样的神奇之美。3.让学生走进书籍。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获取作文题材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书籍,可以拓展思维,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无论是诗词歌赋、散文小说,亦或是文学科普、古今中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他们的视野就越宽阔,知识面越广博,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来越有立体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充电,不断地积累,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解放心灵,表达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解放自己,让童真绽放离不开营造自由个性化的氛围。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平台。我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体会快乐与美好:陪他们们尽情地与蝴蝶、蜻蜓追逐玩耍;鼓励爱玩的小朋友在课业之余施展他们自身的才艺;到小菜园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去收获的田野见识真实的小麦玉米……并不失时宜地在班报上给他们开设相应的爱好园地,让他们自己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玩时所得到的乐趣与感悟。于是便有“蜻蜓——人类的好朋友”“我在田间的发现”“滑冰时的趣事”等作文,语言也进而生动起来。学生能够跳出书本,用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反映少年儿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韵的作品层出不断。所以,要使学生在写作时敞开心扉,做到如老舍先生所说的那样:“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在作文时就下笔有神,真正的使笔下的东西活灵活现起来,而且其中体现的是学生的内心,是穿透生活而非反射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真实以及其所带来的美好,作文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惊喜与感恩。三.开拓思想,展现实实在在的真感受。为学生营造“畅所欲言”的环境,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还应赋予学生在写作文时的个性与自由。让学生写自身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真话、露真情,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写的。曾看到这么一个教例:老师让学生写一篇《我的爸爸》的作文。在中,学生大多写自己很爱爸爸,爸爸很厉害,是家里的顶梁柱,这样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写他不喜欢爸爸,他觉得爸爸脾气粗暴,管教过程中经常非打即骂,不是个合格的好爸爸。结果,老师觉得这样的作文不好。我却认为这个学生独树一帜,写出了自己平日里不敢说的真心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与个性发挥的空间。翻开一份份作文总让人有种“千人一面”的感觉,无论是形式上、内容上,甚至遣词造句或是标题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似乎是同一种思想,同一种笔触,同一种声音,作文也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比如写同学的几乎都是同学间如何表达友爱之情。其中很少有自己的真情感。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得真正赋予学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