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一节好的语文课,应是“活”与“实”的有机统一。“活”不单是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课上给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实”指扎实,朴实,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科学地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学习和训练不能浮于表面,应深入下去,该在课堂上学会的决不能留到课下。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好的语文课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既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使语文的思想无痕有效的融入其中,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思想训练、情感熏陶、习惯养成都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的,割裂开来,都不能算是成功的一节语文课。教书育人是教育的真谛。教书与育人这两个词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语文学科做为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它承载的既有学生运用语文提升实践能力的一面,也有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和人格价值观导航的作用,因此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将这两性合二为一的。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学生既要发育身体,也要发育人格;既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又要形成灵活的语文技能。看来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应该是水乳交融,以至不分彼此应该是一节优秀语文课的精髓。语文课上应更重视学生思维的活跃,情感的参与,而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认为,挑战智慧的课堂才是优质的课堂,要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自由发挥,学生是否带着新问题上路,并获得老师和同伴最好的支持,看老师是否找准了启迪情感、思维的切入点。如果学生的情感、思维能穿梭在字里行间、古今中外,学生的收获显而易见。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的这种自主参与不是表面的活动参与,因为活动并不等于智慧,所以要设计高层次的思维参与活动,有目的有意识的连贯性的连续性的思考才能激活学生的大脑,给学生以生长点。因此,我觉得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