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保护性耕作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保护性耕作是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2、主要技术内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地表残茬处理、合理深松、免耕播种和化学除草防病虫等作业,达到减少土壤耕作次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促进作物产量提高,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目的。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四项,即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秸秆残茬覆盖及表土处理技术,。在这四项技术中,其中秸秆残茬覆盖技术和免耕播种技术是核心技术,深松及表土处理技术,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技术是配套技术。(1)免耕或少耕播种施肥技术该技术是指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种子和肥料播施作业,达到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作业成本的目的。免耕技术是指对地表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用播种机播种的技术;少耕则是根据地表覆盖情况和地表平整度的不同,采取适当的处理后再进行播种的作业。免耕或少耕播种技术通常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即用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二是带状旋耕播种施肥处理作业方式:即用带状旋耕播种施肥机一次完成带状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前者主要适用于前茬作物为小麦等低秆作物的播种作业;而后者主要实用于前茬为玉米等高秆作物或根茬较大的作物的播种作业。其技术关键为选用适合该区的免耕播种机,同时选择与播种机相配套的施肥装置,确保化肥科学使用。(2)秸秆残茬覆盖技术秸秆残茬覆盖是指将一定量(保护性耕作规范要求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秆盖土,根茬固土,达到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雨利用率的目的。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秸秆残茬处理通常采用以下四种处理方式。一是粉碎秸秆处理方式:即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粉碎前茬作物秸秆后进行抛撒,使秸秆均匀的覆盖在地表;二是直立秸秆处理方式:是指在风沙大的地区,收获后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播种时将秸秆按播种机行走方向撞压,使其倒伏在地表;三是留根茬处理方式:是指在使用作物秸秆的地区,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到15~20cm;四是粉碎浅旋处理方式:是指在风沙较大的地区,秸秆粉碎后,用旋耕机浅旋表土,使作物秸秆与旋耕层土壤混合。根据近年来我省的试验示范结果,适合我省不同类型区的覆盖方式主要有留根茬处理和粉碎浅旋处理两种方式。前者主要适合于冬小麦茬地种植冬小麦和小杂粮茬地种植玉米和春小麦茬地种植玉米,后者主要适合于玉米茬地复种冬小麦、玉米茬地种植春小麦和玉米茬地种植玉米。其技术关键为:根据不同条件、不同作物,选择采用不同的秸秆处理方式。(3)杂草、病虫害控制和防治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铧式犁的翻耕作业,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只能采用其它的办法进行。通常利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或杀虫剂的办法控制杂草、病虫害,也可用浅松机等地表耕作机械或人工控制杂草。(4)深松及表土处理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实质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其中深松即疏松深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根据土壤结构和地表植被,其目的是打破铧式犁耕翻或机组压碾土壤形成的坚硬的犁底层,以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深松不必每年进行,深松时机和间隔年限应根据土壤基础条件和降雨量特点确定,深松的方式有间隔深松和全面深松两种。表土耕作技术是指为了保证免耕播种机能够顺利进行作业,不会因秸秆堵塞等问题而影响播种作业质量,或者由于地表坚硬,杂草过多,地表不够平整,影响播种机的通过性能时,采取圆盘耙、浅松机等机具对土壤实行浅层耕作,以降低地表秸秆覆盖量,获得良好种床的一项辅助技术。表土处理通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浅耙处理方式:当地表秸秆量过大,播种机不能正常作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