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永远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一颗纯洁的诗心,一片无邪的诗情,努力营造语文教学的诗意,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片充满诗意的天空,让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一种诗意的生存和安居。一、情感——诗情画意课堂的标识作为一种饱含想像力和丰富意象的学科———语文本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人文色彩的学科,它是播撒关爱、书写心灵、调节情志、放飞梦想、施展才华的精神驿站和心灵小屋。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引领我们进入到庄严、尊严、高贵、高傲的精神殿堂,和无数伟人、大师进行无声对话,得到心旌摇荡的青春冲刺,得到善美优雅的精神熏染。语文老师,就是开启这扇门的领路人;课堂,就是最好的展示舞台。正因为这样,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才越来越强调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语文和文学审美形成一种敬仰感、膜拜感和神奇感,充满饱满的探索意识、创造意识、表达意识和写作意识。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育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她的情和美。营造情感氛围和审美空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生命品味,这才是诗意语文的终极关怀。诗情画意存在于生活中,蕴藏于文本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做一个采矿工,将散落于文本中的诗情画意“因子”拾收,并串连成精美的项链,涌现于学生面前,从而激发生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颂的君子风姿,《天净沙、秋思》中透示的怀乡情愫;《孔雀东南飞》中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叛逆……一篇篇精美的诗文,都是丰盛的文化大餐,都值得居心灵去解读,去体悟。教师领悟了,才干以此引导、启发学生,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深味人类文化的精典,夯实学生文化素养的大厦根基,使语文学习走出单纯的知识传授,进入一个充斥诗意的、散发着文化馨香的意境。如教《长城》一文,在学生观看了长城的各种图片后,老师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面对这巍峨屹立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话写下来!(生写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心中的歌,笔下的情,通过生动的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到了共鸣。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激情去挖掘,去表现,那么再好的文本也黯然失色。“我见青山多妩媚,科青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有了激情,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师生的交流就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课堂教学的诗意境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二、大气——诗情画意课堂的架构一堂富于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可以是精致的,如苏州园林,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或庭院深深深几许,或柳暗花明又一村,或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然而语文课堂也可以大气洒脱、浑然天成。语文学科的社会性,带来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是大气磅礴的。肖川博士说,“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习领域、最主要的课程,理由就在于语文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关涉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关涉思维的发展。其实,中国古代教育的课程内容都无外乎语文,而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学习的内容也无外乎语文,可见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发挥语文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惟有在“大气磅...